立春是我们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从农历年的角度,立春并不是新年的开始,真正的新年开始就是大年初一。但中国人这样确定了历法,跟中国人对天地人演进的观察思考有关。
以子丑寅卯的阶段划分,中国人知道,天地人生有一种接力演进的秩序。即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在第一阶段,天出现了。大地的开辟要滞后一个阶段,生物界中人的醒悟活动更要滞后一些,这是阶段性的次第现象。人在寅时之前最好的、最应该做的事儿就是休息,因为那是天地开辟的时间,人只有休息好了,才能登上一天的舞台。人在农耕生活中,也是到了寅月就得醒过神,得安排考虑一年的事务,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多在寅月。所谓的数字阴历,一月、二月中的一月,其实就是寅月。
中国人为此用了极为高大上的名称称道这一个月,正月。正者,止于一。蒙以养正,启蒙之义即在于知止知一。春秋时代的史官多写有这样的话,王正月。这是把一年之初的时间历法上升到王权的高度,只有圣王才能确立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才能给予春天:春天来了,时间开始了。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甲骨文字形,从艹(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下面是“日”字,意味着太阳提供了生长的能量。北半球的春天意味着北半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气温和生物界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这其中仍有中国先哲观察到的,“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道理。
中国人有数千年的迎春经验,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的习俗。在立春日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谓之“咬春”。公元767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至于春游,人人心向往之,中国人更不陌生,人们也称为踏青,春游是诗人必咏的话题,《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还有孔子赞同的梦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