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MBA30周年
三十而励 向新而行
“在三十年的教书育人中,我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也相信每一位MBA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力量,具备在未来商业环境中引领变革的能力”。浙大MBA30周年之际,曾任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创始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讲述了他与浙大MBA30年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但历史总会留下一条清晰的路径。1994年诞生的浙大MBA。今年迎来了它的30周岁。回望三十年,我仿佛能看到年轻时为浙大MBA 奔忙的一群人,我们怀着满腔激情,想要在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找到一种能引领未来的教育模式。我幸运地见证并陪伴浙大MBA逐步壮大并走向国际舞台,也见证了中国经济与商业教育的相互成就。
ZJU-MBA 30TH
“老板说我学傻了”
必须创造中国特色的MBA
“在公司一套套流程走下来,老板说我怎么学傻了。”
这是1994年,我们首批毕业生中有位学生开玩笑和我说的话。但这句话确实让我深感震撼和反思:MBA教育教的这些理论,是否真的能在中国企业里奏效?
那是30年前,正值改革开放的汹涌时期,中国急切呼唤基于市场经济全新的商业思维与领导力。浙大MBA项目的应运而生,带着变革的期望,希望能填补这一空白。在那个刚刚接触市场经济的中国,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我们也正“摸着石头过河”。浙大MBA教育中心成立之初,我作为副主任,亲身参与了项目的创立过程。一开始,我们全面从国外引入教材,将经典的管理模型、经济学理论引入课堂,希望可以快速学习西方成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帮助中国市场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次次授课、一次次深入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我们也逐渐发现,西方的这套理论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
于是,我们开始调整。这种调整带着极大的不安,也带着一种朦胧的信念:这片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但其商业生态复杂多变,国际理论需要不断本土化,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壤生根。我们逐步加入更加贴近市场实践的课程,加入本土企业案例研究,鼓励学生们在中西结合的框架下探索中国经济的独特机遇。我相信:MBA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才是我们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ZJU-MBA 30TH
顺应时代浪潮
我们需要创新和开拓精神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刻都如同江河奔腾,不舍昼夜。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兴起。杭州这座城市迅速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中心,以中国化工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也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对于MBA教育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教授传统的管理知识,更需要帮助学生在新的产业浪潮中找到发展方向。这要求我们的MBA教育能够提供更新、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内容。
我常常反思,现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都是基于上世纪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那么进入到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不是有很多管理原则、市场规律不一样了?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我们提出了“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潮头的创新”培养理念,希望通过以前沿现实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具备开拓未知市场的勇气和智慧。我们率先革新课程,将电子商务、数字营销、互联网创业等崭新领域纳入课堂。
我记得某个深夜,我和几位同事在办公室争论未来的课程框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从传统基于功能的管理学迈向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全链接的广袤天地。那段时间,我们将实际案例融入课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去颠覆传统行业、借助全球产业链去进行“二次创新”。我看到浙大MBA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以前没有的渴望,讨论着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行业,如何从一座城市、一个行业走向全球市场。我们的课堂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各种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我们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变革和理念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的勇气,因为他们毕业后面临更多新挑战,这个过程种需要把他已有的知识跟现实的需求去碰撞、融合,创新性的运用,从而催生出新的思维火花和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浙大MBA培养出诸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中不乏在全球市场上独闯的“先锋”、勇于打破行业平衡的“勇士”,他们的成功也验证了创新教育的价值。有一位年轻的学员,毕业后单枪匹马前往中东市场开拓业务,建办事处,开发非洲市场,打开全新的局面。闯荡异域市场的他向我反馈说“浙大MBA让我敢于开拓,勇于打破传统,也教会了我如何从文化冲突中找到创新机会。”这些反馈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坚信,MBA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反推到我们的办学和教育本身,也正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有一种创新的心态和开拓的精神。
ZJU-MBA 30TH
不仅要“引进”
更要“引领”
2006年,浙大MBA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际(AMBA)认证的商学院,这是我们迈向全球化的标志,也是中国MBA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当然,它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当时王重鸣院长带领我们努力了三年,他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不是为了那张证书,而是让我们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这项认证,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站上国际化的舞台,更是一次自我审视,一次对教育质量的深刻检验。它带来的是MBA教育体系的重塑,从课程设置到管理方式,再到后勤支撑,方方面面都因为认证的审视变得更科学与系统化。
浙江大学AMBA第二期国际认证会议合影
我们的脚步当然没有就此停止。探索精神和国际化视野,驱动着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之后,我们继续与全球各地商学院合作,2009年,我们发起了“全球创业项目(GEP)”,与法国里昂、美国百森这些全球领先的富有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商学院合作。这是一个三大模块三大洲移动学习的创新MBA项目。学生来自三大洲,也去三大洲上课并沉浸式学习。这个项目承载了我当时的一个愿望——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而是真正参与到全球商业实践中,带着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去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当时这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是超前的项目,获得“AACSB全球最具创新项目”称号。浙大MBA站在了国际的前沿。
浙大管理学院在通过了EQUIS、AACSB等国际认证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MBA教育的国际化。我常常对自己说,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全球更高的起点上,看到其他优秀的教育模式,从中汲取营养,发展出自己的道路。后来,我很欣慰地看到,中国自己也开始建立了MBA的自有认证标准:CAMEA,即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2017年,我们加入了全球新兴经济体商学院联盟(CEEMAN),成为第一个加入该联盟的中国商学院。加入CEEMAN不是一次普通的合作,更像是一次宣言——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向发达国家学习,而是构建我们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我们不仅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商界精英,更希望我们的学生拥有在全球推进“包容性成长”的理念,带着改变发展中国家命运和建设新型多极国际新秩序的心态,去推动更多还在成长中的新兴市场。这不仅是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引进”,更是推进经济新型全球化“引领”。
在这个跨文化交流和创新的孵化器里,我们看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共同的空间中相互碰撞,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激发了创新的意愿,更催生了超越常规的创意。这些互动产生的创新力量,往往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每当我看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在团队项目中提出独特的见解,甚至在全球论坛上自信的表达,都会感叹国际化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
今天的浙大MBA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不再单纯地追求“接轨国际”,而是希望能在新一轮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全球舞台上拥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我期待,在这个日益联结的世界里,我们的MBA学生能带着这份责任感和创新力,走得更远、更稳。
ZJU-MBA 30TH
“健康力量”
MBA教育未来发展的保障
如果说,前二十年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求生、成长,那么,接下来的十年便是关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过去粗放的“野蛮”市场竞争逐渐转向理性,我们的MBA教育也随之进行了多方改革,进入到健康、规范的发展阶段。
2010年,我作为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提出了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的战略目标,强调MBA教育不只是打造商界精英,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关怀。我希望学生们能将“健康力量”理念带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商业领袖。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回到学院分享自己的经验时,特别提到了“健康力量”的影响——在商业领域中经得起诱惑而保持一种健康平衡,在责任和利润之间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这番话让我非常欣慰,因为我看到了浙大MBA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担当。我始终认为“创新”是浙大MBA教育的根基,而“健康力量”则是其未来发展的根本。
如今MBA课堂上,我们将AI、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科技融入课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懂得如何管理企业,还要认识到全球性正面临的“百年未遇之挑战”。我相信,未来的MBA教育不仅要适应市场,也要引导市场,帮助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的变革者。
在三十年的教学和管理中,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也相信每一位MBA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更深远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力量,具备在未来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引领变革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未来企业将面临更复杂和多元的挑战。在未来的旅程中,我们也将继续推动浙大MBA的全球化发展,将健康力量融入到课程和项目中,培养真正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
30年砥砺前行,祝愿我们浙大MBA项目越做越好,携手每一位莘莘学子走向更广阔的无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