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则低调却重磅的消息在金融业界引起热议。据国资委官方网站消息,6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了一次重要的扩大会议,明确指出中央企业应遵循原则,禁止新建、收购或参股任何形式的金融机构。业界对此俗称“退金令”。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撰文表示,“退金令”虽然才提出,但“退金”这件事已经在去年年底悄然开始。这非常明显地展示出央企清理金融股权,出清金融资产的速度与决心。
“退金令”虽然是刚明确,但对市场敏锐的人或许早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
2023年12月,鞍钢集团子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本溪银行1.08亿股股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计挂牌转让华泰保险880万股股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富滇银行9亿股股份;国机集团所属一拖股份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中原银行3.23亿股股份。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几乎同时转让了其持有的汉口银行股权;中油资本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
2024年1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经纬纺机持有的西藏银行2200万股股权进入拍卖期;海南港航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所持海南银行全部7%股权;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27133.78万股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为清仓式挂牌转让。
可以说,“退金令”虽然才提出,但“退金”这件事已经在去年年底悄然开始。这非常明显地展示出央企清理金融股权,出清金融资产的速度与决心。
01
为什么要推出央企“退金令”?
我们先梳理一下“退金”的主体是谁。退金的主体是非投融资央企国企,也就是说原本就不是以投融资业务、金融管理业务为主业的央企国企,而非所有央企国企。
这容易联想到2020年国资委提出的央企国企退出房地产,回归主业的要求,即俗称的“退房令”。
和原本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央企国企不受影响一样,主业为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也不受影响。也就是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金融机构大多不受影响。
再来看“退金”的目的是什么。
◎ 第一,引导央企国企回归主业,提升竞争力。非主业的央企国企参与房地产、金融行业会导致企业无法专注于其主业。
“退金令”的主体和当年的“退房令”相同,退的都是不以房地产、金融为主业,在产业快速发展时参与进来希望获得行业红利的央企国企,迫使这些企业专注于其主业。
◎ 第二,风险的防控。当非金融主业的央企国企参与进来,带来了更多资金,在加速行业膨胀扩张的同时,风险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尤其金融作为专业度较高的行业,面临产业泡沫和风险的可能性更高。央企国企参与金融行业可能面临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退金令”使得专业的事情回归到专业的主体,是合理且必然的选择。长远来看,有利于金融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02
“退金令”会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当初市场对于“退房令”的解读包括:国资撤离房地产行业一定程度加速了行业下行。
同样,不少人担忧,“退金令”即便是基于合理和必然的选择,也会给市场带来阵痛和擦伤。
首当其冲的是涉及出清转让的金融机构尤其中小金融机构,进而也会对整个金融市场在一定阶段产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可能是资金的紧张。
央企国企出清的这些金融股权、资产,谁来接、谁能接、什么时候接、什么价格接?这些都将会影响股权的价格、资金链情况、运营稳定性等。
一方面,这些金融股权标的转让金额高,另一方面对接受方的资质要求也较高,因此虽然出清的行动在加速,但执行难度、完成时间可以预期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金融市场中的一些中小主体,可以预见将会迎来极具挑战的阶段,考验运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时刻即将到来,有可能面临更加密集的并购重组及优胜劣汰。
相信监管部门也会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正如“退房令”之后,国资地产企业也在地产行业的稳定中承担了更多角色一样,事情的另一面,对于一些更加规范的传统金融机构、中大型金融机构,也许是更好的发展机会。
03
“退金令”对个人会造成什么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与个人投资者相关的投资理财。
这些股权转让和清退资产涉及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除了机构业务往来之外,服务还链接着大量的个人投资者。
机构主体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产品、服务的不确定性,无疑会直接影响这些机构服务的个人客户和家庭。
对此,一方面,监管需要“长牙带刺”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做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为个人投资者提供知权、行权、维权的合理通道。
另一方面,居民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理财配置,主动梳理自己的理财配置是否有“退金令”涉及的主体、涉及配置的比例,关注变化带来的影响,必要时及时调整配置,将资产配置到更加透明、专业的主体,避免转型阵痛中的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