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中,他是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2-14 14:21:08

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间早已成为智慧的代名词,后世往往把足智多谋、能掐会算的万能型谋士比喻成诸葛亮。

而元末明初的奇人刘基(刘伯温),则是唯一一个既被民间普遍认可,又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诸葛亮第二”。

一、首称刘基为诸葛亮的,居然是位画家

民间广泛流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奠定了刘基“诸葛亮第二”的地位。

这个说法推测不会早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演义《英烈传》之前,此时刘基已经去世200年了。

《英烈传》中的刘基,几乎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个造型,不仅智计频出,还屡屡呼风唤雨,精准预言,很多情节非常相似。

不过,《明史》中记载: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这是说,刘基无所不精,早在元末明初还没跟随朱元璋之前,画家赵天泽就非常推崇他,第一个将刘基比做诸葛亮了。

二、比起刘备对诸葛亮,朱元璋对刘基并不十分礼敬

当年刘备请诸葛亮,是“凡三往,乃见”,而且一出山就加以重用。

相比之下,朱元璋请刘基、用刘基的诚意就显得有点弱了: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这是说,1360年,朱元璋听说了刘基、宋濂等人的名声,派人拿钱去请,时年49岁的刘基自恃才高,耻于被征用,就没答应。

于是,朱元璋又派孙炎再去请。

孙炎虽然比刘基小12岁,早在4年前就跟随朱元璋了,而且是个跛子,脸黑得像包公一样,但才华一点不输刘基。他一通高谈阔论的输出后,刘基服了,说:

“基始自以为胜公,观公论议如此,基何敢望也?”

刘基投奔朱元璋后,虽然待遇非常好,但开始时并未受到重用,直到一件事后才被朱元璋单独召见。

三、不参拜韩林儿

史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说朱元璋最初将韩林儿遥奉为义军老大,并设御座参拜,惟独刘基不行礼,还大骂:“韩林儿就是个牧童,拜他个*!”

朱元璋听闻,单独召见了刘基,君臣两人密谋了所谓天命,其实就是义军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1363年,红巾军刘宋政权危在旦夕,朱元璋不听刘基的劝告,坚持将韩林儿救出并供养起来。

这件事,刘基明面上反对,实际上是给朱元璋拉足了名声,君臣配合默契得很。

四、踢一脚就明白啥意思

1361年,朱元璋去招降驻守龙兴的陈友谅手下大将胡美:

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

胡美说,投降可以,但请不要遣散我的部下。

朱元璋犹豫不决时,刘基踢了胡床一脚,朱元璋立刻明白啥意思,同意了胡美的条件。

刘基一言不发,只踢了一脚,朱元璋就瞬间领悟,这俩货真和老夫老妻一样默契了!

而事后也证明,刘基的判断是正确的。

19年后,朱元璋说,早年创业时,投降我的主要七个功臣中,只有胡美、杨璟是能够独当一面的。

五、正史中的神

诸葛亮是在小说中才被神化的,而刘基在正史中就有很多神级表现。

最经典的案例,是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时的一幕。史载:

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

说朱元璋正在战船上一脸兴奋地大呼小叫指挥战斗呢,一旁的刘基突然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大喊:“快跑,换船!”

朱元璋刚刚一脸懵逼地换到另一只船上,还没等坐下,就见一飞炮呼啸而来,将他原来的战船打了个粉碎!

朱元璋称赞刘基是张良,并说他是丞相的不二人选,但刘基自己却说: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明朝建立后,刘基突然陷入一种分裂状态,似乎脑筋不够用了,既想做官做事,又老是往后退,极不适应争权夺利的朝廷新环境。

1375年,刘基病逝,史书怀疑他死于与他有仇的丞相胡惟庸之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有三大最重要的谋臣。

李善长让朱元璋第一次抬起头来看天下,并应时出具全方位工作计划。

朱升只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却是得天下的首要法则。

刘基,则是给朱元璋制订具体战略的人,同时对所有疑难杂症,及时给出意见。

生前未得到足够礼遇的刘基,直到1531年嘉靖时期,才得以配享太庙。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正史中写的刘基,感觉更像是一名术士。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