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充斥着小聪明的电影,那些说这就是年度佳作的人,真是太爱电影了!曾先森不算特别讨厌这部电影,但感觉很多人太宽容了,你们对多线叙事和本土化的类型多钟爱啊。
这是一部充斥着娴熟的技巧,却闪烁着作者过于自信的那种电影。他的主题选得巧,他的叙事讲得巧,但是各种巧拼在一起的时候,曾先森感觉到一种浓浓的匠气扑面而来。 这或许才是这部电影,最不能让曾先森忍受的一点。 其实类似的电影有吗?有,《心迷宫》,都是那种算计着讲故事,却忽略掉人物的电影。《心迷宫》充斥着各种对情节的算计。
而这部电影则暴露了对节奏、结构的精准取舍和衡量之后的死板和精细。 它像工业化的产品,叙事上吧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人物吧实在无法深入刻画,当一部电影的人物没有了性格的时候,就会让你感觉那些闪回和炫技,只是某种堆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
被戴绿帽的男人在华语电影里出现的还挺多的,只说近几年的吧,就有《血战到底》,《绿帽子》、《一句顶一万句》等等。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无法对主人公这个整天提着心,吊着胆的小男人进行性格塑造。当一个人物没有了性格,他无法和观众产生共鸣啊。曾先森想看到什么?想看到那种小男人的脆弱和反抗或者只做到其中的一点,可惜看不到。想看到一个即使被戴绿帽,想杀妻又不举的男人的性格,可惜还是看不到。 这里存在这两个失败的地方是什么? 第一它不存在批判现实的野心。导演完全只想把故事讲得更复杂。第二它完全没有人物性格作为支撑。他的人物完全漂浮着所谓的喜剧色彩里面,他是失败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
如果问说它好的地方,曾先森只能认同他的节奏不错,洋洋洒洒,他有丰富的支线叙事,却完全没有核心的主线。看完这部电影,你会不知道他要讲什么,曾先森想问的就是这是一个什么故事?怀疑被戴绿帽而要杀妻引发的怪事吧,可以。壮阳,抢钱,藏尸,以及默片这几个段落确实拍得有水平。但是,人物呢?现实呢?你用怪诞掩盖真实,没有力度,你用情节代替人物,没法共鸣啊。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一出闹剧,拍得很闹,但是那个因为不举而被戴绿帽的男人,应该用什么姿势忧伤?这个问题才应该是故事的关键核心。但是很可惜,曾先森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讯息量。
杀妻这个事件,其实也可以发展为主线,但怎么杀这个故事把它分为几个章节,比如第一章愤怒。当男主角因为不举而去买酒被羞辱,在网吧找老婆情夫再被羞辱的时候,人物其实是有性格的,他憋屈、懦弱,想要报仇,咬牙要杀人的气焰却很快被导演的叙事给冲乱了。如果杀妻这个事件不是重点,那么抢钱,藏尸这个两个小故事是不是能支撑起故事,讲出味道呢?如果可以,那么曾先森觉得也不错,问题是抢钱,藏尸只是一种误会,巧合和电影剪辑的技术的展示,其中的不合理性太多了。
对于这种作者型电影,曾先森个人更喜欢的状态是描述事件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是情节,可以是视角,可以是而不是这个事件的本身。因为诉说的本质更能直抵人心,而诉说的结果并不能慰藉任何一个人的心灵。它的剧本没有给到这个被戴绿帽子的男人的任何一点心路起伏,他有亮点,没心理。
同样的情节,可以看看《一句顶一万句》,他怀疑老婆劈腿,他开始跟踪她。掌握证据后,他拿起了刀子。左思右想,他又放下刀,开始“借刀杀人”。搞破鞋的男人,咬牙切齿的怒火中烧的气焰,比起这部电影显然要好很多很多。 一个窝囊男人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不是比一个多线叙事的火力更集中一点呢?
一个提着心吊着胆的男人,一个疲软的叙事,讽刺你要讽刺什么你想好了没有?除了两个晕段子和东北话有点好笑之外,曾先森对于这部电影的是无法释放好意的。因为,它的人物是空有其表的,因为它的事件是只注重事件本身的。因为,它还没有想好,如何让所有人物有行为的动机,也不知道被戴个绿帽,应该用什么姿势最忧伤? 这就是,这部徒有其表的电影的尴尬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