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琳琳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说话不太清楚,像把“哥哥”说成“得得”,“房子”说成“法子”,“婆婆”说成“波波”,这不仅让小伙伴们难以理解,还可能导致孩子在交往中被孤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构音障碍的表现。
构音障碍,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发音不准确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它可能是由于构音器官的先天或后天异常,也可能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引起的,还可能在没有这些明显问题的情况下存在。其主要表现多样,可能完全无法说话、发声异常、构音不准确、音调音量不对,或者吐字不清等。但要注意,构音障碍不包括因为失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听力障碍导致的发音问题。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就像黄金时期一样珍贵。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完善,或者存在某些病变,那他们的发音就可能不清楚,别人理解起来困难。这带来的影响可不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可能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不自信、孤僻的阴影。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发音不清的情况呢?
比如说把“婆婆”说成“伯伯”,这是因为把声母“p”发成了“b”。虽然“p”和“b”都是双唇音,但发音方式却有细微差别。发“p”音时,双唇要先闭合,然后张开,让气流猛地喷出来;而发“b”音时,双唇紧闭后,发音时双唇只是轻微向前突出,气流在口腔中受阻后再放出。
为了帮助孩子纠正发音,家长们可以采取不少有效的措施。
可以亲自示范正确的发音,耐心地引导孩子模仿,并鼓励他们多多练习。比如,可以让孩子拿一张纸条放在嘴前,然后双唇用力吹气,使纸条飘起来,这样就能发出清晰的“p”音;而发“b”音时,纸条几乎不会动。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孩子能更好地感受和掌握“p”“b”发音所需的力度和双唇的动作技巧。
可以在孩子发音时,把手放在孩子的嘴前,让孩子更明显地感受到发音时气流的不同。同时,结合韵母进行练习,先从“p-i 皮”“p-a 啪”这样的单字开始,慢慢增加难度,过渡到词语和句子的朗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听、多说、多读。可以给孩子播放标准的语音材料,像好听的儿歌、有趣的故事等。这既能让孩子熟悉正确的发音模式,又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纠正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千万别因为着急就过度批评孩子,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要纠正孩子发音不清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发音不清的原因、不同发音的区别、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良好的语言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