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酌见》栏目发布了董明珠与俞敏洪对话片段,“董明珠说已经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个预备人选”。该话题迅速引发网友”董明珠何时退休的关注。同时,由于格力电器近期开始对品牌标识进行调整,将多地线下专卖店和线上直播间统一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一部分网友在评价此事时说,格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选谁都没用了。格力是上市公司,怎么现在感觉像是个家族企业。这究竟是为何?
一、董明珠的接班人困局:从孟羽童到“三四个苗子”
自2012年接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以来,董明珠的领导风格与个人IP深度绑定,使得接班人问题成为格力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在2025年2月20日播出的《酌见》栏目中,董明珠首次明确表示“已找到三四个预备人选”,但这一表态背后,折射出格力多年来接班人计划的波折与隐忧。
1. 接班人的“试错”历程
董明珠的接班人选拔经历了多次公开尝试与失败。2021年,通过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选中的孟羽童被高调宣布为“第二个董明珠”,并被赋予秘书职务与直播业务重任。然而,孟羽童在2023年离职,董明珠对此解释称“人是会变的”,并强调“没有看错人,是她自己的选择”。此外,前副总裁望靖东、执行总裁黄辉等内部高管也曾被视为潜在人选,但均因各种原因退出竞争。近期,董明珠提及的“苗子”分散在不同岗位,但未透露具体人选,仅表示“关键要有一个人出来”。这一模糊表态凸显了格力接班人选拔机制的不确定性。

2. 董明珠的“不退休”逻辑
董明珠多次强调“如果现在退休,格力就没了”,并将个人去留与企业存续直接绑定。她认为,格力尚未达到“满意的状态”,且国际化与多元化仍需她亲自推动。这种逻辑导致格力治理结构高度依赖其个人权威。尽管董明珠已70岁(生于1954年),但业界普遍预测其将连任至80岁,原因包括:
个人IP与企业品牌的强绑定:格力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进一步强化其个人形象与企业战略的关联;
缺乏可替代的领导核心:现有高管团队中无人具备同等市场号召力或决策权威。
3. 接班人的选拔困境
董明珠对接班人的要求苛刻,强调“忠诚于企业而非个人”“抵制奉承文化”,并要求候选人具备“梦想”与“抗压能力”。然而,这种依赖个人判断的选拔模式存在风险:
试错成本高:孟羽童的案例显示,年轻候选人的职业规划可能与格力长期战略不匹配;
内部竞争机制缺失:格力未建立透明的高管晋升体系,导致接班人选拔沦为“黑箱操作”。
二、“董明珠健康家”的品牌战略争议
2025年2月,格力启动大规模品牌标识调整,将线下专卖店与线上直播间统一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宣称通过“场景化体验”重构零售价值链。然而,这一举措引发外界对格力品牌战略的广泛质疑。
1. 个人IP与企业品牌的失衡
“董明珠健康家”的命名将个人置于企业之前,门店招牌中“董明珠”字号显著大于“格力”,品牌标识的从属关系被颠覆。这种策略短期可借助董明珠的网红效应提升流量,但长期可能导致:
品牌资产稀释:消费者认知从“格力=家电巨头”转向“董明珠=格力”,削弱企业作为制造巨头的专业形象;
代际传承风险:若董明珠退休或出现个人争议,品牌价值将面临断崖式下跌。
2. 多元化战略的模糊性
“健康家”概念试图淡化格力“空调专家”的标签,转向全品类智能家居生态。然而,格力多元化成效有限:2024年上半年空调业务仍占营收78.14%,生活电器占比不足3%。更名可能加剧消费者对品牌定位的困惑——究竟是“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是“家电零售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美的、海尔已通过均衡的多品类布局建立用户心智,格力此举被质疑为“概念先行,产品滞后”。
3. 渠道改革的潜在矛盾
“董明珠健康家”要求门店面积≥150平方米且全品类经营,并需支付高额装修费用。这一标准可能挤压中小经销商生存空间,导致渠道网络收缩。此外,线上直播间更名后,流量集中于董明珠个人IP,弱化了格力产品的独立价值,形成“去格力化”趋势。
三、网友评价与格力的未来挑战
网友对格力现状的批评集中于两点:“家族企业化”质疑与**“时代终结”论调**。尽管格力是上市公司,但董明珠的个人权威与品牌绑定使其治理结构呈现“类家族化”特征。而“选谁都没用”的悲观情绪,反映了市场对格力战略方向与接班机制的双重不信任。
未来挑战的关键在于:
去个人化与制度化平衡:需建立独立于董明珠的品牌价值与管理制度,避免“人亡政息”风险;
多元化落地能力:从“健康家”概念到实际产品生态的转化,需突破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瓶颈;
接班人机制的透明化:明确选拔标准与培养路径,减少对外部综艺曝光或个人好感的依赖。
结语
董明珠的接班人计划与“健康家”品牌战略,本质上是格力转型焦虑的集中体现。前者暴露了企业治理对个人权威的过度依赖,后者则试图以网红经济破解增长困局。然而,若无法解决品牌与个人的绑定风险、多元化成效不足等根本问题,格力或将陷入“董明珠之后,再无格力”的历史性困局。未来的格力,需要在个人英雄主义与制度化传承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