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词《破阵子》背后,藏着辛弃疾一段不堪的往事,读来甚悲凉

尔槐评历史 2023-06-28 22:46:00

宋朝词人中,以苏辛二位大家为代表,其中,辛弃疾的冲天豪气和文武双全的气质,更是为后世中华儿女所敬仰,人们将其称为“词中之龙”,用以阐述辛弃疾在宋词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

我最喜欢的词人,能文能武的辛弃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辛弃疾的词大度旷达、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有血有肉,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让人读之豪气干云、热血沸腾。而在辛弃疾存世的620多首词作中,如果要评出最豪气大度、最杀气弥漫、最有侠气胸怀的一首词,我想绝大部分人应该都会选这一首,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用短短62个字,即给世人展示了一幅词人早年抗金生涯的鲜活场景,诠释了辛弃疾立誓杀敌报国、收复失去故土的伟大理想和崇高愿景,进而又抒发了词人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无上遗憾,给大家塑造出了一个精忠报国、为国为民、豪气干云却又遗恨难消的老将军形象。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词人的最后一句,在前九句都是在描绘积极进取、酣恣淋漓、伟大抱负的词句中,辛弃疾仅用了最后这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便将前面所有的雄奇高亢转化成了压抑低沉,充盈着大喜大悲、雄壮凄凉的辨识度和对比感。当然,这也是“词中之龙”辛弃疾的常规用法,一如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最后一句,“路转溪头忽现”。

豪迈的辛弃疾也有田园诗歌的时候。(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大概的评论就到此为止了,相信热爱宋词的各位对这首词也有足够深的理解和鉴赏,勿需我多说。但今天我要说的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首雄奇壮美凄凉的千古名词后面,居然还藏着辛弃疾一段不堪的往事,它关乎着词人与朋友的兄弟相负和恨意难消,或许这也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横空出世的现实原因。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早年他所在的地方是金国占领地,如果按照他的出生年月(1140年出生)和属地来算的话,辛弃疾是妥妥的金国人。虽然辛弃疾身在北国,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正宗的华夏血统,并以宋朝为自己的祖国。由是,从少年时起,他便举起了抗金的大旗,开始为恢复北宋故土为己任。

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曾经单骑入敌阵杀敌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大概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时候,20岁出头的辛弃疾抗金后南渡宋朝,浪迹于江南之地,凭着一身文武艺,时时不忘行侠仗义,颇具豪侠气概。这一天,浙江人陈同甫(1143年~1194年,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久仰其大名,遂从远方赶赴辛弃疾所在之地拜访他。

来的时候,陈同甫骑马经过一座小桥,桥下水流湍急,他的马受惊不敢踏上小桥,任凭陈同甫如何催促,马儿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据说,当年陈同甫一共驱使了三次,马儿却也退却了三次。一来二去之后,本身也带着点侠气的陈同甫立时大怒,当即便拔剑而起,将那马儿的头直接斩下,然后徒步而行。

陈同甫虽然著作等身,创立永康学派,但做人可能真不咋地。(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陈同甫的这次“壮举”(我怎么看着有点像发无厘头怒火的人类啊)恰好被远在高楼上的辛弃疾看到,这位后来的“词中之龙”甚为惊叹陈同甫的豪气,马上就下楼亲自迎接了陈同甫,两人也从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到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时候,四十多岁的辛弃疾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了淮地一带的军队统领,而陈同甫却还在郁郁不得志的泥潭里贫困失意着,但辛弃疾不以为意,仍然与陈同甫以兄弟相称,时常在生活上接济他,而陈同甫也会经常上门去看一看辛弃疾(实际上可能是为了改善下生活),顺便两人一起聊聊天下大事。

宋孝宗时期是南宋最辉煌的时期,可惜隆兴北伐依然失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有一次,两人又见面了,辛弃疾便准备了一桌子美酒佳肴招待陈同甫,两人酒醉半酣之际,辛弃疾那个豪侠任气的性格就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开始高谈阔论起宋金两国的军事形势,并无所顾忌地说宋朝要是想收复失地该当如何,而金国要是想吞并宋朝又当如何,他还表示,南宋首都所在的钱塘一带地理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很大的危险,不该是帝王行在,否则,金国人只要占领了牛头山(应该是浙江武义县的牛头山),便可以阻断宋朝的四方援兵,还可以掘开西湖之水来淹城,此举可立即使南宋君臣成为水中之鱼鳖。此外,辛弃疾还向陈同甫诉说了自己心中隐藏多年的苦楚,大概意思是南宋朝廷对他们这种北方归来的人并不公平,有刻意打压之嫌。

说完之后,辛弃疾拉着陈同甫,并将他留在了自己的家中过夜。陈同甫当晚可能少喝了一点,头脑要清醒得多,所以,他大半夜都被辛弃疾的这番言论惊得没睡着。因为他平素很是了解辛弃疾,一般情况下这位兄弟都是少言寡语,没有那么多话,为人谨慎得很,今天这番话完全是因为醉酒失言,如果他第二天醒来,想起来这番有些大逆不道的话,保不齐就会将自己灭口。

一生致力北伐却无所成,辛弃疾趁着酒劲说点话,也没什么大错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于是,踌躇了半夜之后,陈同甫趁着辛弃疾熟睡之际,偷了他的骏马便匆忙离去。辛弃疾次日清晨醒来,他想起了自己前晚说的话,再想起陈同甫半夜离去的事情,顿时大惊失色,后悔莫及!

据说后来陈同甫还曾写信给辛弃疾,向他表示自己已经将那晚所有的对话记录了下来,所以他希望辛弃疾借他十万缗钱,接济他穷困潦倒的生活,并暗示如果不这样,自己就会如何如何!辛弃疾无法,最后只好如数支付了这笔封口费。

历史上的陈同甫虽然因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名传千古,但他实际上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陈同甫曾三次锒铛入狱,分别是:第一次因为发表对朝廷不满的言论而入狱;第二次是陈同甫家里的仆人被杀,结果别人都怀疑是他干的,所以他二番进宫;第三次是与他同桌吃饭的朋友被毒死,他又被怀疑而入狱。当然,陈同甫三次入狱的原因都有点证据不足的味道,但在那个时代,证据不证据的其实不重要,关键是陈同甫这个人平素行事乖张,不得不让人怀疑。

辛弃疾和陈同甫有点塑料兄弟情的意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怎么说呢?辛弃疾仅凭一个斩马头的莫名愤怒之举,就将陈同甫视为自己的义结金兰之兄弟,对其毫无防备,随时支援,但陈同甫显然不算是一个正人君子,虽然他也是个慷慨激昂的义士,但他的思维里充满了尔虞我诈的腹黑学,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这才有了只凭一个好朋友的酒醉之语,就推测出自己即将被杀人灭口,进而半夜逃离、后来敲诈的无耻之事来,这怎么着也算是辛弃疾人生交友历程中的一大败笔了吧。

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应该写成于辛弃疾和陈同甫关系尚好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是辛弃疾酒醉狂言、陈同甫半夜遁走之后的作品。只是,这首千古名词写成之后,辛弃疾后来是不是后悔过呢?毕竟,一个背叛自己的朋友,总归是他心中的一个痛吧?!

回首往事的时候,辛弃疾有没有后悔自己的千古名词里面有陈同甫的名字呢?(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