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兄弟就来砍我——当老李家人不再自相残杀,盛唐也就走到了尽头

倾听的历史观 2022-04-11 16:22:52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十月,皇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已被诸子夺嫡折磨得身心俱疲的玄烨再未册立新的太子。直到10年后将离世时,他才以遗诏的形式直接让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公开册立的太子

虽然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但曾经手足倾轧、骨肉相残的可怕经历仍让胤禛心有余悸。于是他便琢磨出来个秘密建储制度——先选好帝位的继任者,但并不公开册立太子,而是将其名字写在两份谕旨中,其中的一份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边,另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等到皇帝驾崩的时候,再由亲信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在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来继位。

秘密建储法一出,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让胤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公开册立的太子。这个倒霉蛋生前足足当了37年的“预备役皇帝”,最后的结局却是遭幽禁而死。而中国史上的第一位皇储,应该是秦朝的公子扶苏——他虽然未曾被公开册立为太子,但始皇帝在临死前曾下诏令让其主持自己的丧事并继承帝位,只不过被赵高和李斯给矫诏篡立了而已,然后还逼迫扶苏自杀。

扶苏和胤礽这一头一尾两位皇储的悲剧命运,似乎也昭示了“太子”这个看似尊崇无比、前途光明的位置,其实是个非常高危的职业。事实上也是如此,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曾被册立为太子(或皇储)的人选恰好有100人,其中就有33人因各种原因最终无缘帝位,又恰好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三个太子中就有一个要空欢喜一场,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要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这确实是个高得有些过于残酷的比例。

太子有三分之一要死于非命,与历代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大致相当

而唐朝又是其中的重灾区——终唐289年共历21帝,其中的17位皇帝生前曾公开册立过太子30人次,就有近一半(14人)最终无缘帝位。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前,哪次等到皇帝崩了,甚至是当老子的还没挂呢,他的一大堆儿子就打成了一团,而且动不动就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死不休的那种,至今还经常令有些人鄙夷不已。

然而就是老李家内斗得最厉害的那150来年,在史书中的标签叫作“盛唐”。其牛逼程度在史上无出其右,哪怕是汉初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不如(毕竟曾被匈奴欺负了将近70年)。

安史之乱后,老李家的内斗基本终结,但大唐的荣耀也只剩下了落寞的余晖,只剩下了苟延残喘。

01

因为平台在文章标题的字数上有限制,否则这篇文章的标题一定会写成是亲爹的来砍我,是亲妈的来砍我,是兄弟姐妹的统统来砍我……可以说在大唐朝,别说是亲生骨肉了,就算什么祖父祖母、叔侄舅甥乃至于八竿子打不着的旁支亲戚,在皇位的诱惑下都会毫不犹豫的化身为莫得感情的杀手,无论谁挡在自己身前都得拿刀捅几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立国,随即册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要不是倒霉催的摊上李世民这个二弟,李建成在哪朝哪代都算是个优秀的太子

以李建成的能力和作为,无疑是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储君。如果他能顺利继位,恐怕会比绝大多数的皇帝表现出色,甚至可能不逊于他那个英明神武的嫡亲二弟。

可是他的二弟,却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亲手射杀了李建成。随后其麾下大将尉迟恭逼迫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于次年退位改称太上皇——大唐王朝的第一次帝位交接,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弑兄、杀弟(齐王李元吉)、逼父的血雨腥风中完成的。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因太子之位受到威胁,李承乾在谋刺嫡亲二弟李泰未果后,勾结党羽欲起兵逼宫,结果还没等动手便事泄被擒。这等谋逆大案后果当然很严重,汉王李元昌被赐令自尽,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并在两年后死于流放地黔州(今重庆彭水)。

李承乾废死,按理说李泰本应是最大的赢家,但他却因为演技过于夸张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最终与太子之位无缘:

“其年,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遂良进曰:‘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旧唐书·卷八十·列传第三十》)

文德皇后长孙氏就给李世民生了仨嫡子。既然老大和老二都不中用,原本排行老三的小透明李治直接躺赢——先是被册立为太子,然后继位为帝。

李治能登上帝位看似个意外,但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李治在未发迹前显得很老实,但一朝得志后就特别喜欢瞎折腾。比如他在位33年间光是年号就换了14个(他老婆武则天更狠,15年改了13个),太子更是废立了4个,数量之多在整个大唐朝无人能出其右。

先是庶长子李忠被册立为太子,随后便因王皇后被废而丢掉了东宫之主的位置。话说历来下岗的太子都没有好下场,李忠自然也不能例外,没多久就莫名其妙的因罪被废为庶人,再然后又被诬以谋反而赐死。

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她的嫡长子李弘就理所当然的被册立为太子。不过这娃命苦,23岁就患上肺结核病逝。李治和武则天悲痛万分,追赠其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恭陵——这算是整个大唐朝未登基太子中待遇最好的。

老大挂了老二上。武则天的嫡次子李贤紧接着当了5年多的太子,不过这娃性格比较叛逆,尤其跟老娘关系紧张,无形中挡了武后攫取最高权力的路。于是在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又一位大唐太子“谋反”了,紧接着李贤被废为庶人,又被武则天的狗腿子丘神勣揣摩上意给逼死了。

东宫的下一任主人是李显,并最终在李治死后登基。李显第一次在位期间并未公开册立太子,不过他的嫡长子李重润曾被册立为皇长孙,还曾以此名号监过国,所以算是事实上的太子。不过这一切随着李显被武则天撵下帝位而成了泡影,后来他还因为卷入宫廷权争而遭人构陷,被武则天下令杖毙。

相比之下,李重润的堂兄弟李成器的运气就好得多了。这位李旦的嫡长子在父亲被祖母推上帝位后,公开被册立为太子。随后祖母上位成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老爸由皇帝被降格成了太子,李成器也只好随大流变成了皇孙。

武则天大肆屠戮李唐宗室,无意间替帝国清除了无数吸血的寄生虫

紧接着更离奇的一幕发生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废李旦太子位,复立李显为太子——大唐朝的两位卸任皇帝轮流上岗给女皇老妈当太子,这幕壮观的场景堪称空前绝后,由此可见武则天之霸气。

神龙政变后,李氏复唐,这幕走马灯似的换皇帝、换太子的闹剧是不是该落幕了?非也,好戏才刚刚开始。

李显二进宫后,因老大李重润已死,老二李重福不受待见,老三李重俊就被册立为太子。只不过有武则天这个榜样在前,李显的老婆韦皇后就有点蠢蠢欲动,连安乐公主李裹儿都成天吵着让老爹立她为皇太女。被欺负得死去活来的李重俊忍无可忍,遂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起兵,太子造了皇帝老子的反,史称景龙政变。

不过叛乱很快失败,李重俊被杀,李显在京中就剩下了最后一个儿子李重茂,也成了唯一的太子人选。

李显死后,李重茂即位,但只是个傀儡,韦皇后临朝称制,大权独揽。不过仅一个月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宫变,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李重茂也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叔父李旦。

李旦登基后,唯一的嫡子李成器自然而然是太子的首选,不过李老大却断然拒绝了二入东宫。在紧随其后的老二李成义也连连摆手口称“我不行”以后,老三李隆基当然不让的成了大唐太子的唯一人选。

李隆基在位时虽然也弄死了个太子李瑛,还被第二任太子李亨反手一击弄成了太上皇,但大唐王朝的储位之争,至此也基本上划上了个休止符。

当老李家不再自相残杀,就被外姓人如猪狗般的宰杀

此后只要哪位皇子被册立为太子了,基本都能按部就班的继位。但当血腥的夺嫡之争不复再现,李家人也不再自相残杀时,大唐帝国的光辉也随之逐渐远去,直至一片黑暗。

02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对于几个儿子的夺嫡之争的态度,其实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一方面,他坚决维护太子李建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不动摇,同时又有意纵容次子李世民建功立业以及扩张势力。正是在李渊看似自相矛盾的瞎搅合下,太子和秦王两系人马才势同水火,最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李渊是老牌勋贵,怎么折腾儿子是祖传的手艺

不过李渊很可能是想做局下盘棋,即利用秦王为刀磨砺一下太子,同时一个弱势的、充满危机感的李建成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只能服服帖帖的向他这位老父亲求援,而非成天惦记着李渊屁股底下的那张宝座。

毕竟前隋血淋淋的教训犹在眼前——杨坚就是傻乎乎的被太子杨广玩得团团转,最后连死都死得不明不白。而杨广即位后肆无忌惮的倒行逆施,让如日中天的大隋朝转瞬即亡。这一切,李渊既是亲历者,还是杨广的表弟,哪里还会重蹈覆辙?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大唐江山,他都不能让李建成这个太子当得太舒服了。

然而他不但低估了自己那个英明神武的二儿子的本事,更是高估了自己掌控大局的能力。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留给世人包括他老子、大哥的印象大概就是个无敌的统帅。但熟知后事的我们都知道,这位贞观大帝的军事才华确实无与伦比,但也只是他身上诸多的无与伦比之一。而李世民身上最耀眼、也是能让无数皇帝同行扑街的一个标签,叫作千古一帝。

既然是千古一帝,那么寻常帝王的权谋手段在他眼中自然无所遁形。所以李世民很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别看他的皇帝老子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摆出一副暧昧难明、瞻前顾后的姿态,但那只是在钓鱼。恐怕在李渊的心目中,嫡长子李建成就是天然的太子,而他李世民存在的意义,就是给大哥当一块磨刀石。

李世民的权谋手段如同他的射术一般,在历代帝王中无人能出其右

是接受命运的摆布随波逐流当一只人家用过就扔的夜壶,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给自己搏出一个未来的选择中,李世民选择了后者,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的弑兄逼父之举。

后来总有人从伦理的角度指责李世民,但我对此是不以为然的。自从李渊以近乎“养蛊”的方式将两个嫡子扔进这个权力的角斗场时,就已经注定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对亲兄弟中只有一人能活着走出来。

没人不知道什么是养蛊吧:

“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蛊毒病诸候》)

如果李世民没弄出个玄武门之变,没准李建成也会搞出个朱雀门或是两仪殿之变来。当然更大的可能性,则是在他接班后随便找个借口让李世民全家死得不明不白,这个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那还骂个什么劲儿?

被老爹当工具人使唤,可以想象当时李世民悲愤且绝望的心情。然而在他完成绝地反击、登基为帝后,却很快就蜕变成了当初自己最痛恨的那个模样。

李世民被迫当过“蛊”,最终他把自己的儿子也扔进了这个只能活一个的搏杀场

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诞下的长子李承乾,刚一出生就被封王,年仅8岁就被册立为太子,12岁时临朝听政。到了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李世民居丧期间,更是干脆下令由李承乾监国权知军国大事,几乎是一副让太子提前上岗、将江山委于其手的架势。而李承乾也不负众望,处理国事“颇识大体”、“颇能听断”,以至于丧期已满之后李世民依旧赖在宫里享清福,直至朝臣屡次恳请其上朝听政方才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

此时的李世民还不满40岁,正面富力强;而太子李承乾“文过志学,秉性聪敏,频年治国,理务允谐”(《全唐文·卷五·命皇太子权知军国事诏》),已经显露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皇储素质,看上去大唐朝的第二次帝位交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自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情况就陡然发生了巨变——此前的那个德行完美无瑕、令人交口称赞的李承乾突然性格大变并开始无恶不作,而李世民则愈发表现出对于嫡次子李泰的逾越礼制的偏爱和纵容。有人说这是因为丧母之痛、足疾以及小人教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并使得李世民对李承乾愈发失望,这才将注意力转到了李泰头上。

但一个令人忽略的事实是,李承乾在这一年恰好年满20岁,应该行加冠礼了,从此可以被视为一个成年人了。

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个吃奶娃也能被抬上帝位。而在正常人家做父亲的,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心中恐怕唯有欣慰和欢喜。可皇帝是正常人吗?显然不是。当李世民亲眼看着李承乾从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肉团长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自己则开始“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时,心中升腾起最大的一股情绪,恐怕就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失去权力的恐惧。

一个失去权力的帝王,下场可能是人间最悲惨的。即便英明神武如李世民,在这样的恐惧情绪的驱使下,最终也走上了李渊曾走过的、也曾让他深恶痛绝过的那条路。

李承乾就是被自己的老子逼疯、逼死的

养蛊,或者说磨砺。只不过李建成换做了李承乾,李世民换做了李泰,操盘的自然也由李渊换成了李世民。当然结局也都是玩崩了,只不过李泰没有像李世民那样成为赢家,倒是便宜了此前的小透明李治。

话说老李家人当皇帝可以当得出类拔萃,但论到带娃,真是没一个能打的。

李治比较低调,还因为“妻管严”的毛病经常被人视为软弱。但事实上他作为皇帝的眼光和手腕一点都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之李世民也是有过之而不及。但最让人纠结的就是尽管李治生下了8个儿子,其中的4个当过太子,还有两个累计当了4任皇帝,但除了早逝的嫡长子李弘外,剩下的统统都是庸才。

不过儿子不争气不要紧,李治还有个史上最厉害的老婆呢。

别看武则天曾以周篡唐,但她完全继承了李唐皇室的优良传统,杀起自家亲戚来如同宰鸡屠狗,堪称是老李家的第一杀手,杀红眼了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在武则天的“不懈努力”下,老李家在大唐立国近百年来养出的那些庸才、废材、寄生虫被一扫而空,并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终于让老李家在那一代最杰出的人才——李隆基脱颖而出。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李隆基亲手奏响了盛唐的最强音,然后又亲手毁掉了一切。

03

在李隆基之前,大唐的太子只要成人了或是翅膀硬了,他们的皇帝老子就会悍然出手干涉。或是撩拨几下,或是挑唆几番,反正不能让这帮熊孩子们的日子好过了。

李隆基就是彻底改变了大唐国运的那个人

当皇帝老子变成皇帝老娘,那日子更是没法过了,没准今天还安坐东宫,明天就得去重新投胎。

这样的命运固然是悲惨了点,但也并非没有好处。那就是在李隆基之前几乎所有的大唐皇帝都是在血雨腥风、甚至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这样的磨砺乃至磨难显然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是有莫大的好处的。所以我们才看到无论是李世民、李治还是李隆基(甚至可以包括武则天)无不是意志坚定、手段狠辣而且深谙人心世故的权谋好手,处置起国家大事来一般都比较成熟理智,很少出现败笔。

毕竟都是从死人(还都是自家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猛人,都是但凡少吃了几个核桃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的聪明人,所以要是还成了连国家大事都搞不明白的庸才废物,那才是见了鬼。

李隆基当然也是个猛人和聪明人,但作为一个帝王的格局和胸襟,他却比李世民、李治等人差远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隆基的长子李潭(后改名李琮)年满20岁,算是成人了,连第23个儿子李瑝也出生了,于是他就焦虑了。

换谁谁都得焦虑——老李家的传统就是,只要崽子翅膀硬了就必须跟老子开干,见血、出人命都是毛毛雨,而且他李隆基就是遵照这一传统才爬上了权力的顶峰。

而且李隆基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想当初他爹李旦被祖母武则天推上帝位时,公开册立的太子也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然而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到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短短8年间就爆发了4场血腥的宫廷政变,其中李隆基就亲自参与并主导了其中的两场,亲手干掉了自己的叔母、堂姐和姑姑,并成功让他的皇帝老子李旦心灰意冷,从此不再干涉政事。

玄武门就像一道魔咒,老李家每次内斗几乎都躲不开这个诡异的地方

李隆基砍自家亲戚砍得有多狠?唐隆宫变后李旦复位,循例要册立太子,而他的嫡长子李成器是理所当然的人选。结果李老大一听说这事,吓得差点没背过气去,然后就是宁死不从:

“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隆基复表让成器,不许。”(《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第二十五》)

李成器算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就算当了太子也坐不稳,李隆基没准还得发动第五次宫变把他弄死,好好活着难道不香吗?

老大宁死不干,老二李成义也是摆出一副让我当太子就抹脖子的架势,于是排行老三的李隆基众望所归的入主东宫并顺利登基。

从大唐朝立国开始,太子之位就是众多皇子宁可同室操戈也得争个你死我活的香饽饽,可到了先天年间却成了除了李隆基外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狗屎。这个剧变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其中肯定少不了一条,那就是李唐皇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就连李隆基本人,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他之前,大唐朝历代皇帝对于诸子夺嫡通常都采取坐视、纵容的态度,甚至会人为的制造障碍以磨砺接班人。可李隆基呢?儿子一长大,他就开始焦虑,害怕那帮熊孩子提前抢班夺权。那可怎么办?他分析了半天,就得老李家总闹这种破事,就在于对于皇子过于纵容,让他们能到处乱跑,从而才能结交大臣、营建势力甚至是建功立业,这才会萌发野心继而抢班夺权。

那把他们关起来不就行了?

当李隆基的儿孙们被关进深宅大院形同囚禁时,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救药了

于是大唐朝就有了“十王宅”和“百孙院”这两个怪胎,堪称是古往今来最奢华的监牢——从开元十三年起,李隆基下令在长安东北的安国寺附近修筑大宅,让陆续成年的皇子搬进去居住。后来住进去的皇子太多了,十王宅只好改名叫十六王宅,而随着皇子们陆续成家生子,担心他们父子勾结的李隆基又下令在王宅之外另行修建了百孙院,他的儿孙们想住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都成了奢望。

在十王宅和百孙院中,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老李家的龙子凤孙们必须分院别居,衣食住行均由宦官供应并行监视之事,读书上学也是请了老师入住进行教学。总之李隆基的子孙都成了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彼此间很难交流,出趟门更是千难万难,还得遭到猜忌。

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放心,寻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将李瑛废杀,改立诸多儿子中最老实的李亨为太子。即便如此,他也屡次纵容李林甫等人构陷、打压太子,然后再在最后关头出手拉儿子一把,一遍提升自己的权威和压制李亨的威望。

李隆基把儿子玩得团团转,谁知最终将其打翻的反倒是个姓安的胖子,甚至被撵出了长安。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终于从父亲的魔爪中逃离的李亨在灵武自行宣布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这也成了唐朝最后一次的子篡父位。

此后的大唐朝还能续命150多年,但在大部分时间里皇位谁属只能由外姓人说了算,甚至老李家的龙子凤孙们动不动就被当做猪狗一样宰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再自相残杀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04

在网络时代,有人发明了个“三百年定律”,就是说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任何王朝都逃不过300年左右必亡的结局。之所以会如此,是土地兼并、人口暴增、阶层固化、吏治腐败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人选一代不如一代也是个必不可少的理由。

历史上大多数的明君雄主都出现在开国初期,此后就一代不如一代

历代开国之君,要么是出身草莽深谙世情,要么也是通过激烈的竞争乃至于生死考验才能走上权力的巅峰。有了这样宝贵的经历,他们治理国家才会井井有条,起码不会乱来。

历朝开国即治世甚至盛世的情况非常普遍,就与最高统治者本身具备的高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可是他们的继承人呢?老子舍生忘死打天下,总不能让儿孙再经历一遍吧?可是这些生在宫闱之中、养于妇人之手,在蜜罐中成长的龙子凤孙们,又怎么可能知晓世间的疾苦和人心的险恶?不搞懂这些东西,又怎么可能有能力继承祖业?

其实那些开国之君对此也很焦虑。比如李世民就写了一本《帝范》,朱元璋更是花了20多年的时间、经过好几次修订搞出了一本《皇明祖训》,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存智慧通通载入其中,以便子孙后代在一脑袋浆糊的时候能参考一下。可问题是,这玩意有用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个摆设。就像我们告诉孩子走路要小心,摔跤会很痛,可大概率会被左耳进右耳出,也许直到有一次他们摔得痛不欲生时,才会把这句话牢牢的记住。

可要是当皇帝的这样摔一次,基本上就不会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了。

所以这种父死子继的帝位传承方式,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王朝连三百年周期律都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而那些能保持在立国数十乃至上百年时间里国势不衰的王朝,其皇位继承人都有过或主动、或被动遭受社会毒打的经历。

只要是父死子继,那么王朝更替就没法避免

像汉文帝刘恒,从出生起就苟活于吕氏的淫威之下,每晚上床入睡之时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即便到了后来吕氏覆亡、朝中大臣恭迎刘恒回京即位时,他也是战战兢兢、走两步退三步的迟迟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正是经历过生死间的大恐惧,刘恒才懂得了何为谨慎和隐忍,才能猜磨透人心,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完美开端。

汉武帝刘彻虽然也有过太子废立、惨遭窦太后打压的经历,也是极少有的天赋异禀的帝王,但毕竟还是没遭受过真正的社会毒打。所以他虽然锐意进取、敢于革新,但在主观上还是过于任性和想当然,最终连续征战40多年,险些让他的帝国油尽灯枯——在正常情况下,大汉朝在武帝末年其实就该亡了。

幸而有个霍光力挽狂澜,更幸运的是刘彻有个好重孙,即汉宣帝刘询。

刘询之所以能成为个“好重孙”,还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因巫蛊之祸,他出生时就身处囹圄,直到5岁时才出狱,被收养于民间。而在18岁之前,刘询在民间读书上学,在民间斗鸡走马,在民间娶妻生子,在民间四处游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知道了何为民间疾苦,何为善恶忠奸,何为治乱兴衰,于是才能在因缘巧合登上帝位后拨乱反正,为西汉王朝续命数十年。

若非因为厌恶儒术而遭士大夫“雪藏”达两千年之久,刘询本应成为两汉29帝中的最杰出者。然而即便是这样出类拔萃的帝王,也无法解决继承人的问题。刘询的嫡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奭性格软弱,又喜好儒术,他早就看出了这个太子有问题: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

可那又能怎么办?难道也把刘奭关进大牢,再在民间折腾一番?刘询的经历在正常的帝王家根本无法重现,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弄出来的“孝宣中兴”,被自家的熊孩子折腾得支离破碎,大汉朝终究不可避免的向深渊坠落。

刘询也解决不了接班人的问题

宋仁宗赵祯没有过像刘询那样的遭遇,所以他“百事不会”很正常。但之所以能“只会做官家”也并非天赋异禀,还是与经历有关。

他8岁当上太子,13岁继位为君,但有刘太后临朝称制,赵祯仅是个傀儡而已。

两宋太后干政之事数不胜数,但唯独刘娥是个奇葩——她想成为武则天第二,并屡屡欲付诸实施,可想而知赵祯在此期间遭受的恐惧和磨难。而这,却成了他亲政之后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两宋18帝中,哪怕军事上依旧拉胯,但在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赵祯之右者,可见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如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禛,若非有“九龙夺嫡”的惨痛经历,恐怕他与帝位也不会有什么缘分,更不会痛定思痛的下重手革新各项弊政。如此一来,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没准早就中道崩殂了。

从秦到清,能保持国运蒸蒸日上达百五十年以上者,唯汉唐两朝而已。其中的西汉纯粹是因为运气好,刘恒、刘彻、刘询这样杰出的帝王在其他朝代根本无法复现。而唐朝从武德到开元年间每次帝位交替所产生的乱象,则显然有着人为的痕迹。

从父系传承角度,李唐皇室无疑是妥妥的汉人,但却有着浓重的草原民族习气。那就是对于礼法教化不怎么在意,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往往只是嘴上说说,他们骨子里相信的还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

所以他们往往分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殊途同归的都是将帝国的继承人们扔进权力的博弈场中,不论生死任其搏杀,类同于养蛊。最终的胜利者,哪怕杀人杀到手滑、将皇帝老子一起干掉,也不妨碍他们心安理得的交接权力。

唯汉唐能维持强势百年以上,很大原因就在于皇帝经常被虐得很惨

这样做有没有坏处?当然有,那就是史书中没完没了的“宫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谴责与唾骂。但抛开表象看本质,那就是大唐王朝在开国之后的近150年间,雄君明主辈出,治世盛世接连不断,侵蚀帝国肌体的保守权贵们不断被清除,人口不断繁衍,经济不断发展,军队也越打越强,直到那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而且即便那些大人物们打的死去活来,太极殿中天天刀光剑影、玄武门下日日血流漂杵,其实影响也仅限于权力中枢的极少数人。即便是近在咫尺的长安军民,哪怕皇城里已经杀声冲天了,还是照样吃饭睡觉打孩子。

可是当李隆基为了一己私利打断了这个传统时,盛唐也就走到了终点,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巧合。

毕竟当老李家人不再自相残杀时,就轮到外姓人对他们开刀了。

5 阅读:890
评论列表
  • 2022-04-17 16:24

    李亨本身作为皇帝还是可以的,当时差不多从他开始就不再用养蛊的方式立储,接下来的皇帝就不太行了

  • 2022-08-11 12:25

    正常 对自己血亲都能下手 对其他人更不在话下

  • 2022-04-16 00:44

    谁说唐朝中后期不兄弟相残了?只不过是太监掌握了兵权立听话的人上位罢了。

  • 2022-10-26 11:01

    皇家养蛊如何不发生内战、不动摇国家稳定才是关键。否则,就是反面教材了,例如:司马晋朝[吃瓜]

倾听的历史观

简介: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