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门铃,安全与隐私的边界何在?

人民法院报 2025-03-25 10:46:04

物联网时代,电子猫眼、可视门铃、监控摄像头等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它们集门铃、监控、录像等多功能于一体,还能进行云存储。对于使用者来说,可视门铃给其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安全感,但对于“被迫入镜”的邻居而言,似乎并不友好。如果监控范围覆盖到邻居的生活,是否会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个人的安全、便利与他人尤其是邻居的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

安装可视门铃:邻居不乐意了

50多岁的孙女士与30多岁的翟女士是住在同一单元的邻居,两家是门对门。翟女士称,自从2007年拿到房子后,孙女士就把自家狗放在楼道里饲养,双方就此多次协商均无果。2020年,翟女士入住后,双方又因为花坛使用和楼道堆放物品等公共空间占用问题产生矛盾。

翟女士称,入住后,自家门口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垃圾、狗便,因为整个单元只有自己和孙女士两家居住,翟女士多次找孙女士沟通,但孙女士拒不承认。思来想去,翟女士了解到可视门铃有监控功能,想安装一个实时查看家门前的情况。

2021年初,翟女士在自家入户门上安装了可视门铃。后于2022年7、8月在室内临窗处和楼道各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

这下,对门的孙女士坐不住了。孙女士认为,可视门铃的人体红外感应触发功能会自动启动录音录像并上传云端,自己和家人时刻暴露在监控下。家人几点进出门、有哪些朋友到访等隐私内容全部被拍了下来,严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影响了全家人的正常生活。孙女士遂将翟女士一家诉至昌平区人民法院,要求拆除可视门铃、室内监控以及楼道监控。

争议焦点:是否侵犯隐私?

案件审理过程中,孙女士提交了可视门铃、室内监控和楼道监控的照片,以及在网络搜索的翟女士家同款可视门铃截图和可视门铃说明书。截图显示,该可视门铃具有“智能人脸识别”“180度超广角”“自动人体侦测”“云存储”等功能。

翟女士辩称,自家的可视门铃录制视频只有10秒左右,并非24小时拍摄。她表示,孙女士一家曾用鞋底敲打自家门锁、用胶带粘贴门铃摄像头,安装可视门铃是为了自身安全的“无奈之举”,并称,孙女士家也同样安装了带有抓拍功能的猫眼自动门锁。

对此,孙女士表示自己家安装的门锁不会自动拍摄,需要手动操作才能录制,并不会侵犯翟女士一家的隐私。对于双方的矛盾,孙女士承认曾有过过激行为。

法院判决:拆除监控

经法官现场勘验,孙女士与翟女士两家房屋户门相对,争议可视门铃的拍摄范围为门正前方区域;楼道摄像头的拍摄范围为门口区域和邻接部分楼道台阶;室内摄像头的拍摄范围为楼外花坛区域。

昌平区法院经审理认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公民进出住宅的信息、访客信息等与家庭和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等高度关联,应视为具有隐私性质的人格利益,应受法律保护。本案中,翟女士虽称是因双方家庭矛盾,为了自我防范而加装可视门铃和摄像头,而孙女士及其家属也确实曾有过激行为,但是可视门铃及摄像监控系统又确实可以记录孙女士及其家人的出行信息及家庭人员情况,让孙女士及其家人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侵害其正常生活的安宁,侵害孙女士的隐私权。虽然翟女士一家的行为是出于防卫和取证的目的,但是不能作为其实施侵权行为的阻断因素,其可通过合法手段或向小区物业公司、公安部门等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法院判决翟女士一家拆除防盗门监控可视门铃系统、室内监控以及楼道监控。

【观察思考】

可视门铃等监控设备相关法律问题

业主有权安装可视门铃吗?正常情况下,购买、安装、使用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智能设备都是可以的。业主出于保护自身财产或人身安全、防范潜在危险目的,可以在其具备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物业范围内,比如住户门前、车库门口等区域安装摄像头。不过,这些产品的安装使用,前提是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安装需要经过邻居同意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的行为。因此,在使用智能设备便利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要把握好边界,切勿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相邻住户在家门口外的公共走廊安装摄像头不应超出合理界限,相邻一方在安装监控摄像头以保障自身人身、财产安全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尽可能就摄像头的安装提前与相邻一方做好沟通,合理确定摄像头的位置、高度、朝向和监控范围,避免侵害他人不愿被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若邻里之间对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存在争议,应本着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换位思考,友好协商,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位置、遮挡部分镜头、调节拍摄角度等方式妥善解决争议,共同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如何判断是否侵犯他人隐私?一般会根据摄像头拍摄范围及内容进行判断,如果拍摄范围及内容为不特定多数人,没有涉及特定少数人的信息,拍摄范围及内容不具有私密性,通常难以认定涉及他人隐私;反之,如本案中翟女士安装的可视门铃可以采集到孙女士家中出行人员、出行规律和访客来往等信息,容易导致他人的行踪轨迹被知晓甚至暴露于网络,那么这种情况下安装可视门铃的行为明显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实施侵权行为的阻断因素有哪些?实践中,安装摄像头阻却侵权的理由一般有两种:一是行为人安装是出于重大社会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需要;二是行为人安装摄像头的范围及拍摄内容事先征得了他人同意。没有合法理由阻却侵权的,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权。

如果侵犯了他人隐私,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此外,当行为人侵害隐私权以致受害人遭受严重精神损害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对方予以精神损害赔偿。

来源:人民法院报·6版

作者:牟文洁

责任编辑:辛九慧丨漫画:穆依|联系电话:(010)67550730|电子邮箱:fzk@rmfyb.cn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