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我们情况紧急,真的需要帮助,拜托您了!”1934年五月的一天,几位红军将士在大渡河沿岸的一户普通人家反复敲门拜访。红军战士说道:“同志,我们共产党是给穷人打天下,专门教训欺负老百姓的蒋介石和各地军阀,只要您能伸出援手,我们就有希望再次发动革命,反抗国民党暴政统治!”
帅仕高屋里的一个年轻小伙子透过门缝看见红军战士真诚的目光,再想想当地人受蒋介石走狗的百般压迫和剥削,警惕的心顿时放下了许多,随后缓缓开门。他对红军战士说道:“好吧!你们说的事情,老子干了!但是我有最后一个请求,让我和家人再吃顿饭吧。”红军战士挺直腰杆敬礼,随后向高层汇报这件事,随后全体红军得到指令:准备行动!那么屋里这位叫做帅仕高的年轻人,他到底给红军提供了什么帮助呢?
危险长征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任务失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为了逃避被国民党绞杀殆尽的结果,红军开启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从而确定了毛泽东对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采用了出奇多变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军密集的地方,左冲右突,迅捷如龙。先后四次跨过赤水河,巧妙地跨越金沙江,把数十万敌军留在了长江以南,赢得了战略转移的优势。
毛主席在渡过金沙江以后,红军派出第三军团包围会理,这样,就可以使主力部队在会理得以充分休整,并为渡大渡河作准备。同时,也可以造成红军准备在会理开辟新根据地的假象,从而分散了敌人的注意,便于红军北上,渡大渡河。五月十二日,中央在会理召开了关于红军渡大渡河一事的会议。1935年5月24日,在刘伯承的带领下,红军一昼夜走了将近一百五十公里,终于抵达了安顺场渡。等到了大渡河沿岸,才发现这里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有龙雷之势。
而且当时正处春末夏初之际,水位暴涨,若是没有经验老道的船夫和坚硬的船具,根本不可能过河。可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一分一秒都容不得浪费,必须尽早想出办法!那么这个地方的水流有多急,部队渡河的困难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看看在73年前,在同样的地点的渡河情况。1862年初,石达开离开了洪秀全,想从湖北进入四川,为了向北渡江,占领成都,他辗转川黔滇三个省份,于1864年四月渡过了金沙江。
五月时太平军仍有四千多人,抵达了安顺渡场。石达开命人备了许多木筏,第二天便要过江,不料那一夜下了一场大雨,江面上波涛汹涌,木筏竟不能航行。三天后清军相继抵达,构筑防御工事,由于大渡河百年未有的提早涨水,太平军几经强攻未果,粮草告罄。四川总督骆秉章为谋"活捉石达开"之功,曾派使者来劝降,石达开决意舍身救三军,于是双方交涉。太平军自行解散四千余人,二千余人带上兵器,跟随石达开入了清军大营,待到石达开抵达成都,清军却出尔反尔,将二千余人尽数斩杀。
从石达开渡河失败上就能看得出,红军此次渡河的难度与之不相上下,甚至在国民党更加凶残的追击下情况更加危急。但红军将士们有一项极强的优势,那就是军民关系!长征路上红军将士一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次我们一样要走群众路线,发扬群众精神。于是领导立刻派人到当地的居民家中拜访,寻找能够帮助我们的船工,红军很快打听到当地有名的船工帅仕高。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24岁小伙子,身强力壮,很符合我们的诉求,于是红军战士立马打听住址,随即登门拜访。
强度大渡河等到了帅仕高的住处,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要知道,当时国民党素有“抓壮丁”的丑闻,并且在全国造谣“共产党”是无恶不作的“赤匪”。长征路上的民众对红军有忌惮,不了解,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这时帅仕高也对红军战士抱有极强的警惕心。但是在红军战士耐心的劝说下,帅仕高还是同意帮忙过河了。和过去无数次争取民众信任一样,红军战士的实际行动向帅仕高证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帅仕高让家人把最好的食物全都拿出来,准备好好享受一番,因为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国民党的子弹比天上落下来的雨点还多,能不能再见到家人,他几乎没有任何把握。餐桌上帅仕高狼吞虎咽,真的把这一顿饭当做人生最后一餐了。随后家人们无不眼含泪水目送红军战士带着他离开。帅仕高还找到了当地的郑有伦,减仕华,汪有伦,还有四个水手,总共七个人,准备协助红军渡过了这条河。
5月25日上午,一团官兵在河边集结,一团长肖华作了作战动员,刘伯承和聂荣臻亲自到一线指挥作战。九点整,大渡河战役正式打响,全团数十挺重机枪、上百把来复枪向敌军倾泻火力,二连连长熊尚林等十七位勇敢的战士跃上了仅有的一艘渡船。随着一阵阵响亮的号角和口令,他们破浪而出,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快地向对面驶去。敌人把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到了那只小艇上,一颗颗子弹在水面上溅起一道又一道的水柱,高达一丈。
忽然,一颗炮弹打在了小船边上,溅起的水花几乎要把小船打飞,但是他们都站得笔直,毫无畏惧。此时岸上的官兵都很紧张,肖华从号手手里接过号角,挺胸而上,亲手吹响了冲锋号角。军炮队的神射手将一枚枚炮弹精准地发射到对岸,掀翻了敌人的掩体,勇敢的战士趁着敌人的炮火暂时停歇,迅速穿过激流,越过险滩,跃上了对岸。这期间,由于船只被礁石卡着,帅仕高带领其他船工猛地跳进水里,硬生生将动弹不得的船只推了出来,随后继续划向岸边。
两岸的军队在猛烈的开火,帅仕高似乎听见无数颗子弹划过自己的面颊,可是他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有拼命地划船,拼命地喊着口号,向着岸边驶去。根据帅仕高的孙子帅飞叙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爷爷与另外一名船工,径直跳进了江水里,用自己的双臂,在江水中奋力地推动着小船,最终将小船拖走,化险为夷。”17名勇士猛 冲而上,敌人溃不成军,拼命逃窜。随后,帅仕高又带领这只小艇又划回南岸,载着1营营长孙继先带领的十余人过了河,并顺利地占领了渡口。
1团连长杨得志率领数名重机枪战士登上岸后,凶猛地追击逃跑的敌人,扩大了战斗的规模。然后很快就把敌军阵地控制住了。在帅仕高等几人的成功摆渡之后,越来越多船夫被征召到渡河的队伍中来,可见大家因为久受压迫已经对国民党深恶痛绝,在大家的努力下,部队七千余人在七日之内已经全部过河。在部队临行之际,彭德怀特地找到帅仕高,交给他八块大洋以表示感谢。
彭德怀彭德怀说:“帅仕高同志,等我们革命胜利了,再回来看你!”帅仕高看着彭德怀和队伍的身影渐渐离去,暗自期望着他们能够把剥削百姓的国民党和地方军阀全部扫除。被解放军解救的奴隶过了一阵,国民党的追兵还是来了,当地帮助红军过河的百姓成了手无寸铁的待宰羔羊,明目张胆地下令,凡是曾为红军出力的人,一律抓捕。帅仕高为躲避灾祸,被迫离开家乡,最后流落在大凉山的彝族嘎吉部落。可恨的是帅仕高的家人都被抓了起来,而他的父亲因为熬不过国民党的严刑拷打而惨死在他们手下。
帅仕高沦落为彝族奴仆,隐姓埋名,整日给土司牵马砍柴,晚上就睡在马厩里。每年冬天,马房里都会冒出一股浓烟,帅仕高的一只眼就被熏瞎了。帅仕高就是这样被奴役了十七年。每当他想到亲人的离去,在那肮脏的马棚里,本就受伤的眼睛不知流下过多少次眼泪了。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之际,鲁瑞林被中央安排,率兵到大凉山地区扫荡土匪,整顿治安,创建各级人民政府。
在消灭了土匪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的指示,派遣了一个特遣队,在西康各地动员群众,进行了土地改革。此时,特遣队正面临着语言障碍,急需一名既懂汉语又懂彝族语的翻译员。一位彝族男子说,这里有一位会说汉语的奴隶,特遣队便让他将其带到了这里。这人年过半百,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只穿着一身雨衣,一只眼得了重病,另一只眼则是瞎了。
工作人员告诉他:“我们是解放军部队,我们已消灭了这些土匪,你们重获自由了。”但对方只看了一眼他们头顶的红五星军帽,问道:“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工作队队员回答:“我们是解放军。”谁知这人却说:“我只认红军,不认任何其他部队。红军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工作队队员说:“我们过去就叫红军,我们现在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为了解放穷人而来到这里的。”
听到这话后,这老人表示很乐意为特遣队做翻译。特遣队的人很高兴,邀请他坐下聊天。没想到一开口,他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我的名字是帅仕高。”那名工作人员赶紧问道:“您就是安顺场渡口的船工,那个帮着红军渡过大渡河的船夫?”帅仕高激动地回答:“是啊,我就是帅仕高。”这一下可不得了,当年很多帮助红军的船工都找到了,唯独没找到帅仕高。
因为帅仕高是当年船夫中第一个帮助红军的人,起到极强的表率作用,所以上级领导很重视,刘伯承吩咐过一定要尽力寻找帅仕高,没想到他居然成了大凉山的一个奴隶。听完帅仕高的经历复述过后,那名同志很是感怀,随后向上级报告,将帅仕高送回了他的老家雅安市石棉县。回到故乡后帅仕高终于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并且还娶妻生子。1955年纪念长征胜利二十周年之际,彭德怀亲自写信给帅仕高邀请他到北京参加活动,可惜的是由于彭德怀工作繁忙,帅仕高的此次北京之行没有和他亲自见面。
1965 年秋,彭德怀在担任“西南三线”工程总指挥部的时候,曾到四川省的渡口市(现在的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厂视察,无意中听到帅仕高在煤矿医院治疗眼睛的消息,就去探望他。刚一进门,彭德怀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卸掉了平日里严肃的领导面庞,如同老友见面般问道:“帅仕高同志,还记得我吗?”帅仕高一脸疑惑,用那本来就模糊的眼睛望着这位穿着军装的首长。由于长期在大凉山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五十多岁的帅仕高脸上生了许多凹凸不平的皱纹,似乎比68岁的彭德怀还要年长些。
“我是彭德怀啊,三十年前我们过完河我专门跟你告过别。”帅仕高原本迷茫的双眼里顿时好似闪现出一道金光:“我记起来啦,当年您给了我八块大洋,十年前还邀请我去北京!”随后两人坐下闲聊了许久,彭德怀对帅仕高后来的经历深表歉意,说道:“要不是我们当年拜托你帮忙过河,后来就不会害得你与家人分别还做了那么久的奴隶了。”帅仕高回答道:“不,彭老总,你们红军当年对我许下的诺言现在实现了,你们说要解放全中国受压迫的百姓,现在果真做到了,我不后悔!”
后来彭德怀吩咐石棉县的政府给帅仕高一些生活上的补助照顾,虽然他没有参加红军,但同样是英勇革命的同志。帅仕高率领红军从大渡河这道被国民党认为是插翅也难逃的天堑中,杀出一条血路,使红军得以向北挺进,从而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