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代表团将在4月底访问中国,在来之前他们已经透露了要谈的话题,并向中国提了两个条件,但是对于日本,我们早就划下了红线,如果做不到这些,一切免谈!
再写一封亲笔信
撰写亲笔信,是日本外交的一个老传统了!
上一次访华,是今年1月,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石破茂专门把自民党和公明党的干事长喊到首相官邸,委托他们转交亲笔信的同时,还耳提面命了一番,谈到自己对访华是如何如何期待。
不过那次,石破茂的亲笔信并没有直接送到中方领导人手里,因为日方代表团根本就没等到接见通知,只能委托中方政府首脑转交。跟八年前不一样,2017年的中日党际交流,日方代表团最后是得到了中方接见。由此可见,中日关系现在的氛围,确实有些微妙。
对于外交而言,亲笔信更多凸显的是象征意义,双边关系良好时,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要想实质性地改善双边互动,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行动,几句场面话,做不到“雪中送炭”。仅靠亲笔信,换不来中方的访问邀请。
两大条件
其一就是推动中方早日取消禁令,恢复日本水产品进口。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国之一,一直反对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
事实上在此之前,在庞大的国际国内舆论压力与担忧之中,日本曾多次公开作出声明,表示会对核污水予以慎重处理,不会擅自轻易排放。但结果,日本政府的作为颇令人失望。
日本执迷不悟,对国际社会强烈的指责与警告置若罔闻,排放未作处理的核污水,致使全世界各国为其行为承担后果,此种推卸责任的行径无法令人接受。
因此才有了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中国外交部的多次强调,日本应严肃对待国际社会的正当关切,以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中国敦促日本全面配合建立周边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实质参与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
其二就是要求对涉嫌间谍罪的日籍人员启动特别程序。说白了就是释放。
这个要求显然是对我国主权问题的一种挑衅,前不久,我国外长王毅在东京参加中日韩外长会的时候,日方也提了这件事情,要求中国释放一名被逮捕的日本公民。而王毅外长的回答很直接,案件依法办,谁违反了法律就得接受处理。很明显,这个后门我们开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阵容很强大
这次访华日本的阵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强大。15名议员横跨自民党、立宪民主党等5个党派,既有执政联盟成员,也有在野势力代表。
其实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正式实施,就有媒体分析指出,日媒在关税实施前曝出这个消息,表露插手台海的意图,也是在对美国“表忠心”,希望能以此缓解一点关税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显然,特朗普并没有重视日本的“示好”。
美方本质上只是把日本当成一个工具,要求其在对抗中国方面出力,但收割起对方来又毫不手软,石破茂政府如果还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结局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而且中方的态度很明确,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都没有资格插手中国内政。日本是最没有资格拿台湾问题说事的,如果日方不能审慎处理台湾问题,那么中日关系也不可能迎来真正的改善,孰轻孰重,日本应该好好掂量掂量。
困局中的突围
日本当前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外部环境方面,中美博弈加剧,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又依赖中国,战略选择左右为难。同时,台海局势紧张,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摇摆立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不信任感。内部困境方面,核废水排放和半导体出口管制等政策不仅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也进一步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渔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对政府日益不满,要求改善对华关系。在此背景下,日本代表团访华的目的就显得更加清晰:试图缓和对华关系,为经济复苏和战略调整争取空间。
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当前的摩擦和博弈,更在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历史认知差异是横亘在两国之间难以弥合的伤痕。日本缺乏对历史问题的真诚反省和道歉,导致中国民众对日本缺乏信任。地缘政治竞争也是中日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日本追随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构成地缘政治威胁,而中国崛起改变了地区力量对比,日本难以适应新的格局。双方在安全领域的互疑,更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因此,日本代表团访华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中日关系的大方向,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成果。中日关系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位徘徊,摩擦和冲突难以避免。然而,长期来看,中日关系并非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在经济领域,中日经贸联系依然紧密,合作潜力巨大。
结语
中日关系的未来,最终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日本能否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正视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