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父亲角度看:康熙为何选择雍正,而不是胤禩

聪明的原野 2025-02-23 13:55:03

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时候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当时康熙皇帝那是气得不行,一下子就拔出了身上的佩刀,看那架势,是要砍了胤禵。这胤禵到底是做了啥事儿,能把康熙气成这样呢?咱也不太清楚具体细节喽。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五阿哥胤祺赶忙站了出来,一个劲儿地苦苦哀求康熙皇帝。他心里想着,可不能让父亲就这么冲动行事,得劝着点,得让父亲给十四弟胤禵一次机会呢,所以就拼命地在那儿求情。可是呢,康熙皇帝这怒气哪能那么容易就消下去,根本就没听进去五阿哥的哀求。不仅没放下佩刀,还当着众人的面儿,下令让人用杖责的方式惩罚胤禵,一下子就打了二十大板呢。这一下,在场的诸位皇子可都吓坏了,估计心里都在琢磨,这事儿闹得可够大的,以后可都得小心着点儿喽。

康熙皇帝可谓是有着非凡的雄才大略,在文治和武功这两方面,那表现都是相当突出的呢。要是从治国理政这个层面来考量的话,康熙皇帝相较于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更加厉害的哦,在处理政务、掌控局势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手段和能力也是更为强劲的呢。再从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情况这个角度来讲,康熙皇帝同样要比李世民厉害不少哦,在维护边境稳定、拓展疆域以及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卓越的表现呢。

李世民和康熙,这两位可都堪称是“千古一帝”,他们在治理国家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功绩。然而呢,就是在册立储君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就说李世民吧,他精心培养了李承乾好多年,对其寄予厚望,一心想让他日后能继承大统,好好治理国家。可没想到,在那场残酷的“夺嫡之战”里,李承乾被各种纷争和争斗所困扰,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折磨,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的悲惨结局。康熙这边呢,情况也类似。他对胤礽也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培养,胤礽早早地就被立为太子,本应是顺顺当当继承皇位的。但同样是在“夺嫡之战”的风云变幻之中,胤礽也没能逃脱厄运,被卷入到激烈的争斗漩涡里,饱受折磨,最终也是郁郁而终,实在是令人惋惜。

康熙皇帝的子嗣数量颇为众多,在这些皇子当中呢,像胤褆、胤禩、胤禵这几位,那可都是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想要争夺皇位的“夺嫡”雄心壮志呢。而且,他们还相互联合起来,结成了同盟,其目的就是要和身为太子的胤礽去进行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之间那是不停地相互争斗、倾轧,局面可谓是十分复杂呢。

在当时的局面下,各方势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角逐,彼此之间争得那叫一个你死我活,可到最后呢,并没有哪一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而康熙皇帝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选定了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那大家可能就会问了,康熙为什么要册立胤禛呢?这要是从一位父亲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康熙在这件事上那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胤礽可以说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位太子,他在位时间之长,在众多太子里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其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呢,绝对能算得上是地位最高的太子之一啦。要是从受皇帝宠爱的这个角度来讲,胤礽仅仅比朱标稍逊一筹哦,他们两位那可都是被皇帝视作理想的继承人,深受皇帝的器重与期许呢。

胤礽刚一出生,就遭遇了极大的不幸,他的母亲赫舍里氏在生产过程中难产,最终离世,就这样,胤礽在尚在襁褓之时便永远地失去了母爱。康熙皇帝对此心中深感愧疚,毕竟这是自己心爱的皇后啊,孩子这么小就没了母亲,实在可怜。于是,康熙做出了一个打破祖宗制度的决定,就在胤礽出生的次年,便将他册立为太子,让他成为了大清未来皇位的继承人,期望能以此弥补胤礽所缺失的母爱,给予他足够的重视与地位。

在清朝,对于重点培养的皇位接班人而言,却还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况。要知道,随着其他皇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围绕皇位的竞争局势就越发紧张起来了。而且呢,在清朝的历史上,“储君”这个位置向来都是多灾多难的,往往会遭遇诸多波折。这不,皇子们之间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展开了激烈的“夺嫡之战”,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里,各方是用尽了心思,彼此之间尔虞我诈,算计不断呐。

在康熙时期啊,发生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夺嫡之战”呢。这场争斗主要划分成了两个阵营哦。先说其中一个阵营吧,那就是以太子胤礽为首的。而在他这边呢,给予支持的是三阿哥胤祉哦。再看另一个阵营,这里面有胤褆、胤禩、胤禟、胤禵这些人呢。而且,当时朝中的文武大臣们,基本上都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给予支持的哟。

在那场激烈的“夺嫡之战”当中,四阿哥胤禛可是相当沉得住气呢,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轻易表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哦。就拿胤礽第二次被废这件事来说吧,在这之前,胤禛一直是坚定地站在太子这一边的。他可不像其他一些皇子那样,总是想着给胤礽使绊子、找麻烦,恰恰相反,胤禛从来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事儿。而且呢,他还经常会在康熙皇帝的面前,有意无意地为太子胤礽说上不少的好话呢。

在1696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去巡视边塞地区了。可谁能想到呢,在这个过程中,康熙皇帝不小心感染上了风寒,身体就不太舒服了。这时候,太子胤礽前来探望,按常理来说,面对生病的父皇,那应该是满心担忧、面露伤心才对。可这位太子呢,在前来试探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那种为人子该有的“伤心”之情。就因为这样,康熙皇帝心里别提多失望了,原本对太子还抱有期望呢,这下可真是大失所望。

在这之前,裕亲王福全生了很重的病,按说这情况,作为太子的胤礽怎么也该多上点心才是,可他却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不光是裕亲王这儿,其他兄弟要是生病了,胤礽同样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康熙皇帝呢,把这些事儿都看在眼里,心里那叫一个煎熬啊,觉得胤礽这太子当得实在是有些不像话。后来呢,胤礽在夜间跑到营帐那儿去探视。这一下,康熙心里就犯嘀咕了,甚至觉得胤礽是不是存了什么不好的心思,是不是想对自己不利,想要弑君啥的。就因为这事儿,康熙对胤礽那是更加不满意了,觉得这太子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太让他失望啦。

在170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胤礽第一次被废掉了太子之位呢。这可不是件小事,康熙皇帝为此专门进行了一系列庄重的举动,他去祭告了太庙,又祭告了天地,还向全天下昭告了这件事情。而在这之后呢,胤礽就由大阿哥胤褆负责看管啦,被监禁在了自己的家中,行动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呢。

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之间的关系颇为不错呢。要知道,他们俩可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哦,不过,他们却是由同一个母亲抚养长大的,所以这两人感情挺好。

话说在当时的情境下,胤褆心里头打着为胤禩考虑的算盘呢。他居然向康熙提出了一个极为过分的建议,那就是希望康熙能够处死胤礽。不仅如此,他还表示要是康熙皇帝不忍心亲自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他胤褆愿意代劳去完成这个狠绝的举动。康熙听闻胤褆这番话后,那是相当气愤啊,当即对胤褆进行了严厉的痛斥。康熙指责胤褆,说他全然不顾及兄弟之间应有的手足之情,而且也丝毫没有把君臣之间该有的大义放在心上,做出这样的事、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天理都难容的。

话说胤褆呢,心里头盘算着要再给胤禩添把火、助助力,想着法子要让康熙皇帝册立胤禩当太子。可谁能想到呢,这胤褆做事的手段实在是不怎么样,他这一番操作下来,那可真是糟糕透顶。就因为他这一通折腾,反倒让康熙皇帝对胤禩的好感一下子就没了,原本胤禩还有那么点儿继位的盼头呢,这下可好,也全被胤褆这波操作给折腾没了。

有个叫张明德的人,是在江湖上行走的。那胤禔呢,把他给请到自己的府里,还好好地款待了一番。为啥要请他来?原来是想让他给八阿哥胤禩看看面相呢。这张明德可真是够厉害、够大胆的。他看完面相后,直接就说出一番惊人的话来。他讲胤禩有着贵人的面相,还说太子胤礽活不了多久啦,甚至断言八爷胤禩应当会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呢。

话说那胤褆在办事的时候不够严谨细致,结果就出了状况。有个所谓的“张明德事件”,这种事情哪能一直藏着掖着不被人发现呢,就这么着,被三阿哥胤祉给察觉到了其中的端倪。胤祉发现之后,可没耽搁,立刻就把这事儿原原本本地告知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得知相关情况后大为震怒,当下便把胤禔和胤禩召到跟前,面色阴沉地对他们进行训诫。康熙言辞严厉地质问他们:“你们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非要去陷害太子呢?大家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怎么就不能顾念一下这手足之情呢?你们这般行事,实在是太过心狠手辣了,这岂是为人兄弟该有的作为!”

在当时的情形下,胤褆站了出来,主动地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还特意强调说胤禩对于这件事情是完全不知情的,所以绝对不应该去责怪八阿哥胤禩呢。可康熙皇帝压根就不相信胤褆所说的这些话,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十分生气地把八阿哥胤禩狠狠地骂了一通,甚至都已经做好了打算,要把八阿哥胤禩给囚禁起来,让他失去行动自由呢。

话说胤禟和胤禵都来到了要接受“质问”的场合。这里面的十四阿哥胤禵呢,可是和胤禛是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哦,但他俩的关系却不怎么好呢。当时啊,胤禵是支持胤禩的,就因为这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在接受“质问”的时候,胤禟、胤禵居然和康熙闹起了矛盾来啦。

胤禵在打仗方面确实有着出色的能力,称得上是一把好手,而且他也很善于运用兵略战术。不过呢,这个人存在着一点鲁莽的毛病。就拿有一次来说吧,当时康熙对他有所质问,胤禵在接受质问的时候,那可是怒气冲冲的状态。不仅如此,他居然还拿着毒药就来了,竟然当着自己父亲康熙的面,摆出一副叫板的架势呢,这行为可真是有些不妥当。

胤禵明确地讲出了这样一番话,他说只要康熙皇帝对胤禩做出处置的决定,那么就干脆把他自己也一并给废了得了。而且还进一步表示,如果非要把胤禩处死的话,那他自己也绝不独活,会选择服毒自尽。而九阿哥胤禟呢,他的态度和胤禵是一样的。也是紧紧跟随着胤禵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十分坚决地表示要全力支持胤禩,不管怎样都站在胤禩这一边。

康熙心里那叫一个恼火,在他看来,胤禵和胤禟的所作所为那可就是“以下犯上”,这无疑是在公然挑战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呢。只见康熙当时气得不行,一下子就拔出了身上的佩刀,满脸怒容,怒不可遏的样子,随后径直朝着胤禵那边大步走去,看那架势,竟是要当场处死胤禵以泄心头之愤呐。

话说在康熙年间,那时候的氛围可是相当紧张啊,康熙皇帝一脸的怒气,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杀气腾腾的劲儿。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五阿哥胤祺瞧见了这般情形,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他赶忙“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满脸都是焦急与恳切的神情。只见他不停地苦苦哀求着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言辞那是相当恳切,一心就盼着父皇能够看在兄弟情分上,给十四弟一个能够改正错误的机会。也亏得五阿哥这一番苦苦的哀求,这才成功地将一场眼看着就要爆发的流血风波给避免了呢。

在当时的情形下,可谓是死罪虽可免去,但活罪那也是逃不掉的。康熙皇帝做出了处罚决定,下令要对胤禵和胤禟施以杖责之刑,而且每人都要打二十大板呢,这处罚还得当众进行,丝毫不留情面。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之下,胤禵和胤禟接受了这二十大板的杖责。等杖责的刑罚结束后,两人早已被打得狼狈不堪,只能由侍卫们架着拉了出去,随后便被送回各自的府上。并且,康熙皇帝责令他们要在府上闭门思过,这思过的时间可不短,得持续好几个月呢,也好让他们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里要说一下张明德这个人,康熙皇帝判定他犯了“离间皇家骨肉之情”的大罪,然后就对他施以了极为严厉的惩处。怎么个惩处法呢?就是把他处以凌迟这种残酷的死刑,而且不光是他本人,连他的全家也没能逃脱惩罚,被抄没了所有的家产,家里的人还都被发配充军到了宁古塔那个偏远苦寒之地去了。

在“张明德事件”发生之后,康熙皇帝对胤禩那可真是失望到了极点呐。这事儿闹得康熙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他呢,就开始琢磨起那个至关重要的“储君”问题来啦。心里头不停地寻思着,这太子之位如此重要,到底该把谁册立为太子才合适呢?康熙皇帝那可是反复思量、斟酌了好久好久。最后呢,经过深思熟虑,康熙做出了决定,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啦。

在1711年的时候,胤礽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被废的情况。这之后呢,康熙皇帝就没有再重新立太子啦。这下子,各位皇子们可就都按捺不住啦,一个个都跃跃欲试的呢,心里都盼着自己能够在这场夺嫡之争中成为最后的赢家。然而呢,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哦。经过一番考量,康熙最终选定的是胤禛呢。到了1722年,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前,做出了让胤禛继承皇位的决定。

康熙作为一位父亲,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最终他选择的是胤禛,而非胤禩。康熙心里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每一位子孙都能够平平安安地活下来,安稳地度过一生。可在他看来,胤禩是没办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历史上发生的“张明德事件”清晰地展现出了一个情况,那就是胤禩所拥有的能量极为庞大。你看啊,当时可不只是有一些普通的文武百官对他表示支持,就连在内阁中担任重要职务、有着关键影响力的成员们,也都对胤禩极为拥戴呢。而且啊,不仅仅是这些朝廷官员,就连众多皇子里面,大部分人也是坚定地站在了胤禩这一边,可见胤禩当时的影响力着实不容小觑。

胤禩一心扑在“夺嫡”这件事上,在诸多事情上都和太子胤礽针锋相对,处处与他作对。而在胤禩这一阵营里的胤褆呢,那更是过分,竟然妄图处死胤礽,全然不顾及他们之间的手足情谊,一点也不念及彼此是亲兄弟的情分呢。

在康熙的考量当中,他心里很明白,如果真的册立胤禩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话,那么其他那些参与到激烈“夺嫡”之争的皇子们,这里面可就包括之前当过太子的胤礽,这些皇子们恐怕都没办法有个好的结局,都不能得以善终呢。就在这个时候,康熙的脑海里就想到了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当年在面对继承人问题的时候,为了能够确保自己的儿子们最后都能有个相对较好的归宿,都可以善终,他最终选择了李治来继承皇位。康熙这会儿呢,也是出于类似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好好的,所以在继承人这件事上就得慎重考虑,不能随意册立胤禩啦。

胤禛向来行事低调,在处理各类事务方面能力颇为出众。而且呢,他一直都没有显露出那种想要争夺皇位的想法哦。在康熙皇帝看来,胤禛和其他兄弟们相处得都挺融洽的,从来都没和哪一位兄弟产生过什么矛盾冲突呢。所以呢,康熙皇帝觉得胤禛是非常符合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选。

令人惋惜的是,康熙在传位这件事上的安排出现了偏差。胤禛最终得以继位,然而这一结果却引发了诸多皇子的不满。胤褆、胤祉、胤禟、胤禩、胤禵这些皇子们都对此表示不服气,他们纷纷声称胤禛是通过篡改“遗诏”的不正当手段才登上皇位的,认为他这皇位的来路根本就不正派。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君主权力,在对待自己的兄弟方面,那可真是毫不留情。就说胤禩和胤禟这两位吧,他们都被雍正下令圈禁起来了,而且在圈禁期间遭受了诸多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了。还有胤禵呢,他和雍正可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按常理来说,这关系应该挺亲厚的吧。可雍正呢,同样也把胤禵给圈禁起来了。不过呢,相比胤禩和胤禟,雍正还是给胤禵留了一条活路的。后来,等到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就把胤禵给释放出来了,胤禵也总算是结束了被圈禁的日子。

康熙皇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最终选定的是雍正,而并非那个在众人眼中仿佛“众望所归”的胤禩,这里面其实是有着康熙的一番良苦用心的。只是很可惜,康熙可不像李世民那般幸运呢。要知道,李世民选定的李治,在继位之后能够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去行事,可康熙选的雍正却并非如此,雍正有着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理政方式,和李治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所参考的书目为《清史稿》。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