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对山西的长期经营和太原严密的防御工事使太原战役历时半年

史海撷英 2024-11-06 09:53:10

在风起云涌的解放战争中,解放山西太原的一系列战役,绝对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最难啃的骨头。

解放太原的战役,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5日发起,一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月零20天,解放军伤亡4.5万人,其中在巷战中伤亡三万余人,史学家评价太原战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城市攻坚战。

相比同一时期的歼敌一百五十余万的三大战役,太原战役持续时间最长,参战部队伤亡比例最大,守军的抵抗意志最为顽强,这背后到底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历史上所有战争、战役、战斗,都跟它本身的历史意义不成正比关系,在军事战术上,也只能独立去看待每场战役,特别是攻城守城这种城市攻防战役。古希腊时期特洛伊攻城战打了十年,蒙元与南宋的襄阳之战打了六年,这两个战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奥斯曼围困坎迪亚城,打了二十一年,开战时出生的坎迪亚人,全部都参加了最后的战斗,这个战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难道因为坎迪亚城之战打的时间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加起来都长,它就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双方主力集团之间的大决战,是各自怀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殊死相搏,简直可以用一招见生死来形容。这种规模的战役,就是想打时间长一点,双方的后勤都拖不起。如果愿意深入研究一下,不妨看看历史上的战史—— 几乎所有会战双方超百万人员的战争,输家大都是人更多的一方,似乎五十万兵力就是一个分界点,兵力一超五十万,超的越多越容易输!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两点,一个是指挥上的极限,一个是后勤上的极限。

解放战争中的太原之战,其实用不着打半年,打半年的主要原因还是解放军的战略布局。太原战场的局部,要服从平津战役的大局,所以扫清太原外围后,就遵照中央的命令停下来,等待平津战役的进程。

而从战术上讲,太原攻城战,当时还刚好跟解放军有那么一点兵种相克的关系。

我军首攻太原的是徐向前指挥的华北第一兵团,这个兵团是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北、华北抽调的游击队,地方部队(也就是各地县大队,区小队之类)组建而成的,只能说是初步正规化的轻步兵集团,总兵力说是有八万人,可是刚刚打完晋中战役,消灭近十万晋绥军,自身人员、装备损失也很大,也没来得及充分整补,就紧接着投入太原战场。所以,在太原战役开始前,第一兵团的总兵力大约是六万人,加上西北野战军的第7纵队,晋中军区的3个旅,陕甘宁警备旅等部队,参战总兵力约十万人。

太原原本就是晋绥军阎锡山老巢,苦心经营多年。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山西,日本人打来时阎锡山跑得快,没有经过比较激烈的战斗。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人投降时没有打,所以太原在抗日战争当中本身损失并不大。抗战胜利后,等阎锡山光复太原后,发现当年他那些厂子都在,而且还都有所发展,加上阎锡山接收的随日本军队投降的技工人员,生产水平是超过抗战前他自己发展的。这也正常,日本的工业化本来就比我们先进。

时至今日,在太原东山郊区,诸如牛驼寨、淖马村、南坪头等地区,依旧能够看到数量不少的碉堡,这些碉堡构筑坚固,厚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假如时间推移到太原战役爆发前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任何一个其他省市的人只要踏入太原,就会立刻被太原城的景象彻底震撼。

彼时的太原城,从城外郊区,一直到双塔寺、大营盘这一带的市区,都建造了密密麻麻的碉堡。这些碉堡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了疯狂扩建,数量达到了5000座。为了建造这些抵抗解放军的工事,阎锡山不仅勾结日军协助防守,还专门请了留日专家,以及日本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尤其是在重点防御的东山防线,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南坪头构筑了所谓四大要塞,号称绵延百里,能抵挡150万大军的进攻。客观来说,单从技术角度而言,想要彻底击毁占领这些碉堡,的确是一件极度艰难的任务。

阎锡山

随着抗战结束,阎锡山结束了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困难时期,但是很快他所要面对的局面,却是更加凶险的—— 无论国共谁当家,都没他好果子吃,但是他当然还要挣扎一下,作为前清留下来硕果仅存的一个老军阀,他深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做大做强,这时的阎锡山未必看不出大局,可是说思维固化也行,说夜郎自大也行,国军虽然有国家名义,但解放军已经掌握政治主动之时,阎锡山还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一回,从历史结局看,他也有一种宁可打烂也不留给对手的破罐子破摔的决绝心理。

他从日本人手里接收太原之后,水泥厂、兵工厂疯狂生产,在太原之战打响时,太原老城墙得到了进一步加固,城内巷战工事完备,城外更是建造纵深百里的环城防御体系,城内外一共完成混凝土碉堡五千个,包括一种专门设计死守的复式莲花碉堡。蒋介石说把上海建成比斯大林格勒防御还强百分之四十是吹牛,阎锡山啥也没喊,却是真心想把太原建成斯大林格勒,只是到底他阎锡山也只是地方军阀,生产总值不高,建设能力不足,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了。

但是太原城外百里工事,城内遍布炮兵阵地,徐向前指挥的华北第一兵团,基本上就是轻步兵,火炮重武器的数量很少,所以用巨大的牺牲,才逐渐拔除干净太原城外工事,特别是城外几个战略高地已经全部被解放军攻占。这时中央考虑到华北第一兵团牺牲颇大,此时继续强攻巷战街垒工事完备的太原城,会对华北第一兵团团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负责守卫这些碉堡的,都是阎锡山一手组建领导的晋绥军。相比于派系林立的国民党中央军,乌合之众的地方军阀,晋绥军不仅组织严密凝聚力强,参与防守太原的13万晋绥军加上8万民团,对于阎锡山还非常忠诚。

在战前,很多军官已经明知要失败,但是依旧是拼死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装备也相对更加精良,为了支持阎锡山组织太原的防御战,蒋介石在战前还空投了大批武器,供阎锡山扩军备战。

另外,太原城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再加上西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钢铁煤炭供应充足,阎锡山经营的军工厂可以在战时持续保障部队的军备消耗,这也为太原战役成为持久战提供了硬件条件。

看上去并不显眼的太原城,能够构筑起如此强悍的防御堡垒,又有如此顽固的守军部队,也难怪解放太原的战役会无比惨烈。

能够做到这些,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山西绝对是凤毛麟角,这背后其实灌注了山西王阎锡山多年的心血。

从防守太原的晋绥军及其领导者阎锡山的履历就能看出,从宣统三年(1911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阎锡山在山西统治了37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阎锡山一方面盘剥百姓、抓壮丁进行军事以及工业建设。另外一方面,他在山西站稳脚跟之后,也开始苦心经营自己的地盘,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让山西成为了全国文盲率最低的省份。这一点从客观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另外,从宣统三年(191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除了少数边陲山区,大多数省份都难免被卷入军阀混战的漩涡,而阎锡山借着辛亥革命的春风,一举坐稳了山西都督的宝座。此后就开始一门心思关起门在山西搞建设,面对各方势力的拉拢,阎锡山左右逢源两不得罪,只要战火没有烧到山西境内,他绝对不会插手干涉,一直在抗日战争之前,山西总体上保持了和平局面。

为了避免其他军阀插手自己内部事务,阎锡山将山西境内的铁路全部修成了著名的“窄轨铁路”,山西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而阎锡山就是这个王国的土皇帝。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山西各地虽然发展了不少敌后武装,但是对于省会太原这片阎锡山统治的核心地区,渗透情况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放军攻克太原的难度。

在战斗中,解放太原某些地区的难度,也超乎了解放军预料。比如说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6日,解放军发起了对东山防线的全面进攻,经过两天的血战,基本占领了东山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阵地。

不料国民党军队立即展开反扑,在21日以三个团数千人的兵力,一天之内向我军占领的阵地发射了一万枚炮弹,负责防守牛驼寨的解放军第七旅十九团一时间伤亡惨重,被迫撤出了阵地。

数日之后,也就是10月26日,为了粉碎阎锡山制定的四大要塞互相支援的战术,我军对四大要塞同时展开大规模进攻,这场战斗被认为是解放太原最惨烈的一波对攻,战斗整整持续了17个昼夜,可谓是空前惨烈。

解放军先后投入了27个团的兵力,而负责防守的阎锡山军队丝毫不敢怠慢,除了少数几个师防守西山阵地以及南城阵地外,其余全部主力均被送上了东山前线,双方围绕每个碉堡展开层层争夺。

东山阵地的战斗结束后,阎锡山军队伤亡1万余人,我军的伤亡人数也达到了8500人。据太原地方志记载,牛驼寨的战斗结束后“焦土三尺,难以成垒,草木皆摧,树无完株”。

此时的太原战役依旧没有结束,在11月份,考虑到强攻太原预计将付出重大牺牲,同时中央需要从战略角度考虑,避免因太原被解放,导致驻守平津的傅作义感到孤立无援而南逃,解放军随后开始采取围而不打,展开政治攻势。

太原一隅战略上已经属于被围困的孤立状态,对全国的战略大局已无足轻重,反倒是暂时保留,还能给平津的傅作义、陈长捷集团保留一点虚幻的幻想,不至于绝望之下通过海路南下逃跑,给淮海战役增加变数,所以就对太原攻城按下了暂停键。

暂缓进攻太远,一方面等待平津战役的进程,另一方面,中央也为下一步太原攻城做必要的调整,调来了东北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为敲开太原城防坚固的铁乌龟壳,准备好了一把重锤!

解放军通过各种方式接触晋绥军的下级军官,使其战场投诚起义,这种办法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一些国民党军官迫于压力开始率领自己的士兵起义。

太原战役示意图

在这期间,解放军共印发50余万份宣传资料,派同乡同县的干部战士进行战场接触,竭力瓦解敌军。在强大的政治工事下,整个太原战役期间,共有1.2万余晋绥军官兵起义投诚。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一手打造的晋绥军军官看似对阎锡山非常忠诚,其实内部依然矛盾重重。

例如,阎锡山虽然喜欢重用山西人,但被他重用的山西人内部,依然分为三六九等。阎锡山作为山西忻州五台县人士,在任命重要岗位时,都会选择晋北忻州五台等地军官,这引发一些非五台籍军官的不满,由此给解放军提供了政治攻势的契机。

随着平津战役的结束,彻底解放太原的时机已经成熟。身感穷途末路的阎锡山为自己在南京政府谋取了一个闲职,为自己逃离太原寻找了合适的借口。他将自己的妹妹等亲属随从人员全部留在了太原,向晋绥军透露出外出寻找援助,随时会返回太原的假象。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坚守太原的7万余阎锡山守军拒绝了解放军的劝降,解放军随即集结了32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向解放太原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此时的国民党守军弹药基本断绝,士气也非常低落,不过是垂死抗争而已。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底,解放军第18、19、20兵团在1300门火炮的掩护下发起了全面总攻。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凌晨5点,20兵团最先进入太原主城区,双方展开了巷战。到上午10点钟,随着最后一座堡垒被攻克,太原战役最终以解放军的胜利告终。

因此,整个太原战役,从头到尾说起来是半年年多,但中间是有一个暂停的过程,真正攻城的时间并没有半年,更不是一天都不停歇不停顿地打了半年。

在解放山西的各大战役中,涌现出了临汾旅等英雄部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安葬解放太原时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太原市共计修建了8座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地址最北抵达阳曲县最南端到了清徐县,由此可以窥见当年解放军付出的重大牺牲。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