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娃高烧突发教学!主任拷问:这6种甲流神药,哪些雷区医生不说

乐正青 2025-02-02 03:28:25

"李医生,这位妈妈说她女儿高烧两天了,你打算怎么处理?"

医院的呼吸科诊室里,王主任突然停下手中的笔,转头看向身后跟着的规培医生小李。诊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划出一道道金色条纹,却驱不散年轻医生额头的薄汗。

抱着3岁女儿的张女士下意识抱紧孩子,怀里的女童小脸烧得通红,时不时发出小猫般的抽泣。旁边候诊的几位病人也竖起耳朵——他们中有咳嗽不止的大学生,有戴着老花镜翻看手机的老人,还有攥着化验单的孕妇。

"查个甲流抗原,阳性的话用奥司他韦..."小李推了推眼镜,声音越来越小。诊室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王主任的钢笔在处方笺上轻轻敲击。

"如果患儿对奥司他韦耐药呢?"

"这...应该改用扎那米韦?"

"患者有哮喘病史呢?"

小李的后背开始渗出冷汗。诊室外传来护士叫号的声音,更衬得诊室内的寂静令人窒息。角落里正在咳嗽的老大爷突然插话:"医生,我邻居说那个新药玛巴洛啥的更好?"

王主任终于露出今天的第一个微笑,示意张女士先坐下。他摘下老花镜,目光扫过诊室里所有竖起耳朵的患者。

"看来今天咱们得开个流感科普小课堂了。"白大褂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住院医师腕带,那是二十年前他刚入行时戴的,"李医生,你先说说目前抗甲流的'六脉神剑'。"

诊室突然活了过来。咳嗽声停了,手机锁屏了,连小患者的抽泣都轻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年轻医生发颤的嘴唇上。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是RNA聚合酶抑制剂,还有法维拉韦和阿比多尔..."小李如数家珍般背出药物分类,却在孕妇举手提问时卡了壳。

"我怀孕16周,要是中招了怎么办?"孕妇轻抚腹部的手在颤抖。诊室里的中央空调突然送出一阵冷风,吹得人心里发毛。

王主任接过话头:"妊娠期首选奥司他韦,它不经过胎盘屏障。但要注意..."他边说边在处方笺背面画示意图,笔尖划破纸张的沙沙声莫名令人安心,"玛巴洛沙韦虽然只需吃一次,但孕妇禁用。"

诊室角落突然传来塑料袋的窸窣声。老大爷从布兜里掏出小本子,老花镜滑到鼻尖:"您慢点说,我记一下这些药名..."

接下来的四十分钟,诊室变成了医学院教室。当张女士询问中药疗效时,王主任指着墙上的解剖图解释:"板蓝根对甲流病毒就像雨伞挡子弹。那位穿格子衫的小伙子,别偷拍,我说的每个字你都可以录下来。"

笑声中,抱着孩子的母亲眉头舒展了,老大爷的本子记满三页纸。小李的手机备忘录里新增了二十多条用药禁忌,最醒目的一条写着:"当患者掏出手机搜索时,正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时机"。

"最后考你一道题。"王主任起身给孕妇倒了杯温水,"这位大姐有糖尿病,用帕拉米韦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监测血糖!"这次小李答得又快又准,"还有精神症状观察。"

候诊区传来掌声——不知何时,诊室门口已围满了旁听的病患。护士长举着血压计站在人群后,笑得像个抓到学生逃课的班主任。

当张女士抱着孩子去取药时,小女孩突然奶声奶气地问:"伯伯,那个甜甜的药什么时候吃呀?"满室哄笑中,王主任变魔术般从白大褂口袋摸出根棒棒糖。

这场"突然袭击"的教学查房,最终以主任自掏腰包请全体医护人员喝奶茶告终。但更甜蜜的是,三天后小李收到张女士的短信:孩子退烧了,存下了所有用药注意事项,还说长大要当"开糖的医生"。

窗外的木棉花正红得灿烂,诊室墙上的流感科普海报换了新装。王主任看着规培生们整理的《诊室药学问答集》,在扉页写下:医学的温度,在于把艰深的知识熬成糖浆,一勺勺喂给焦灼的心灵。

(注:本文为虚构情节,旨在科普知识,实际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科学用药指南】

1. 玛巴洛沙韦与乳制品需间隔4小时服用

2. 扎那米韦吸入剂使用后需漱口防口腔溃疡

3. 法维拉韦用药期间需每周监测尿酸

4. 奥司他韦颗粒剂可用巧克力酱调剂喂药

5. 抗病毒药物+布洛芬需间隔1小时服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