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三明”是东汉中后期三位出自凉州(今甘肃一带)的著名将领——**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的合称。三人表字中均有“明”字,且长期在西北边疆对抗羌族叛乱,战功显赫,故被并称为“凉州三明”。他们活跃于汉桓帝至汉灵帝时期(约公元2世纪),是东汉王朝应对羌患的核心军事统帅,但三人的政治立场、军事策略及最终命运却大相径庭。
---
### **三人简介与主要事迹**
| **人物** | **表字** | **出身与性格** | **军事策略** | **关键战役与结局** |
|----------|----------|-------------------------|--------------------|---------------------------------------------|
| **皇甫规** | 威明 | 凉州望族,清廉刚正 | **以招抚为主** | 屡平羌乱,拒贿宦官,晚年称病避祸,善终。 |
| **张奂** | 然明 | 文武双全,重儒学 | **恩威并施** | 平定匈奴、乌桓叛乱,因被宦官欺骗参与“党锢之祸”,晚年隐居著书。 |
| **段颎** | 纪明 | 寒门出身,果决狠辣 | **武力镇压** | 屠杀羌人十余万,依附宦官封侯,后因党争自杀身亡。 |
---
### **历史背景与军事贡献**
1. **羌患危机**:
东汉中期,西北羌族因汉朝官吏压迫频繁叛乱,朝廷耗费巨资(史称“军旅之费三百余亿”)仍难以平定,凉州三明在此背景下崛起。
2. **策略分歧**:
- **皇甫规**主张“剿抚并用”,注重战后安置,曾上疏批评边将滥杀羌民。
- **张奂**以德化辅以军事,战后焚毁羌人盟约以示信任,赢得部分部落归附。
- **段颎**坚持“绝种屠部”,认为羌人“狼子野心”,主张彻底剿灭,以血腥手段镇压羌乱。
3. **战功对比**:
- 皇甫规、张奂多次以少胜多,减少汉军损耗;
- 段颎斩首近四万级,平羌效率最高,但杀戮过重导致仇恨加深。
---
### **政治选择与命运反差**
1. **皇甫规**:
- 拒绝贿赂宦官,公开支持党人(清流派士大夫),遭宦官诬陷后辞官避世,得以善终。
- **历史评价**:范晔赞其“功成耻自炫,高蹈谢浮名”,被视为清廉楷模。
2. **张奂**:
- 因忠诚被宦官曹节欺骗,率军参与镇压窦武、陈蕃的“清君侧”行动,事后懊悔终生,晚年拒官归乡。
- **历史评价**:虽因党锢污点受争议,但边疆治理能力备受认可。
3. **段颎**:
- 为保权势投靠宦官王甫,官至太尉,最终在宦官内斗中被逼自杀,家族流放。
- **历史评价**:《后汉书》斥其“严酷寡恩”,但承认其军事才能。
---
### **凉州三明的历史影响**
1. **边疆治理的困境**:
三人不同策略折射东汉对羌政策的矛盾——皇甫规、张奂的怀柔更符合长治久安,但段颎的暴力镇压短期效果显著,最终因汉廷腐败未能根除羌患。
2. **士人与宦官的斗争缩影**:
皇甫规、张奂倾向士人集团,段颎依附宦官,三人命运映射东汉末年士宦之争的残酷性。
3. **地域军事集团的形成**:
凉州武将集团(如董卓、马腾)在汉末崛起,与三明时代凉州军事化传统密切相关。
---
### **总结**
“凉州三明”是东汉边疆危机的产物,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短暂维系了帝国西北边疆的稳定,但不同的政治选择与策略理念,最终导致截然不同的个人结局。段颎的暴力镇压虽换得一时安宁,却为汉末羌汉矛盾激化埋下隐患;皇甫规、张奂的怀柔思想虽未彻底实施,但其人道精神为后世称道。三人命运交织着东汉王朝的边疆困局、党争倾轧与道德抉择,成为理解汉末乱局的重要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