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寿命究竟有多短?不玩手机不熬夜,却很少有人能活到40岁!

七拼八凑 2025-04-08 00:26:15

常听人感慨,现代生活压力如山,满心向往穿越回古代,去过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日子,呼吸纯净空气,品尝天然食物,即便一生平凡,也强过当下做“社畜”受气。然而,古代生活当真如想象中那般充满诗意、无忧无虑吗?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古人虽看似遵循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可平均寿命为何却难以突破30岁大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人的一生,深度剖析究竟哪种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出生:生命最初的严峻考验伴随着一声啼哭,你“穿越”到了古代一个最为普通的平民家庭。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命运的挑战便如影随形。古代婴儿早夭率高达43.82%,生存,对于初临世间的小生命而言,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在古代,亲上加亲的婚姻观念盛行,表兄妹结合被视为天作之合。可这种近亲结合,大大增加了新生儿出现先天缺陷的风险,一旦不幸降生时便有残疾,等待孩子的往往是被草率掩埋的命运。即便幸运地避开了遗传隐患,生产时的医疗条件同样令人担忧。虽然古代有妇科大夫和接生婆,但在许多偏远地区,这些专业人员极为稀缺,大多产妇只能依靠附近稍有经验的大娘帮忙接生。简陋的接生环境和有限的医疗知识,使得产妇和新生儿极易遭受感染,破伤风等病症随时可能夺走他们的生命,“七天疯八天扔”的说法,正是当时残酷现实的写照。

童年:被束缚的成长之路熬过了婴幼时期,迎来6 - 8岁本该读书识字的年纪,然而家境贫寒成为了你求学路上难以跨越的鸿沟。家里拿不出供你读书的费用,附近也找不到学堂。从出生起,你就被牢牢束缚在这座小小的村落之中。或许有人会设想,去城里找个店铺当学徒,学一门手艺,谋一条出路。但在古代,出生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一个人的眼界和认知。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世界,仅仅局限于生活的这一方小天地。私自离开村落,还可能面临被发配充军的严厉惩罚。无奈之下,你只能沿着父母走过的老路,开始学习耕耘土地,分担家务,以劳动换取生存的机会。

少年:农耕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农耕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诗意悠然。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种地知识靠口口相传,除草除虫全凭双手,效率低下,收获也少得可怜。为了生存,每天天还未亮,你就得摸黑下地干活。先从村里唯一的井中挑水,再艰难地挑到地里,接着便是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一直忙碌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家。哪怕已精疲力竭,心里还盼着白天能再长一些,好能多干些农活。农忙时节,更是累得人半死不活。劳动强度大增,食量也随之增加,可穷人家一日仅两餐。中午那顿也只能勉强吃到七八分饱,晚上则是一碗稀粥草草了事。这样的饮食,仅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根本无法补充高强度劳动所消耗的能量。更为艰难的是,由于古代盐价高昂,普通人家难以承受,日常饮食中几乎没有盐分。即便有私盐贩子售卖土盐,价格也不便宜,只能偶尔在食物中加一点点,聊以调味。甚至还有人用茅坑石头上的盐碱煮盐粉来替代,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辛苦忙碌三个季度,终于迎来庄稼收获。满心欢喜地以为能改善生活,攒下积蓄,却没想到税官闻风而至。经过一番核算,一年的辛勤劳作所得几乎都要用来交税,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也只能无奈叹息。因为在那个时代,这是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

青年:婚姻与生活的双重重压13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在古代,婚姻并非爱情的浪漫结合,而是传宗接代的沉重任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主宰着你的婚姻。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父母不仅要拿出全部积蓄,往往还得背负外债。对于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婚后,家庭经济愈发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家沦为奴隶,后代也将跟着受苦。为了生存,为了延续家族血脉,你不得不加倍努力。天不亮就出门耕耘土地,夜晚还要去地主家熬夜做工,后半夜才能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紧接着又要为新一天的农活忙碌。之所以如此拼命生育,原因颇为复杂。一是孩子早夭概率高,多生孩子才能保证家族传承;二是在贫困的农耕生活中,孩子长大后便是劳动力,能为家庭分担劳作;三是古人平均寿命短,女性生育周期基本到30岁就结束,结婚早、生育早,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就多次生育,不仅损害女性身体健康,还导致许多女性落下病根,甚至在分娩时失去生命。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你和妻子几乎没有时间培养感情,满脑子只有生孩子和过日子。生活的环境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偶尔畅想外面的世界,也不过是好奇皇帝是否顿顿吃白面馍、锄地用金锄头这般简单。而实际上,古代百姓就如同供统治者驱使的“社畜”,春夏秋耕种交税,冬季还要服徭役,生活的艰辛远超想象。成年:徭役与疾病的双重折磨16岁,轮到你服徭役。修筑长城、开挖河道、向前线运输物资……你永远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运气好,可能只是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运气差,或许就会在前线的刀山火海中丢了性命。遇到负责的官员,还能有口饭吃,拿到一点报酬;若碰上贪污腐败的官员,不仅吃不饱饭,甚至连命都可能丢在工地上。历朝历代,在徭役中饿死、累死、打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也是古人平均寿命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繁重的劳动和长期的疲惫,让你的身体不堪重负,疾病缠身。去抓药时,大夫不问病症,直接开了一块阿胶,声称包治百病。神奇的是,服用阿胶后,你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转。在古代,许多疾病都是由营养不良引起,阿胶富含蛋白质和热量,恰好补充了身体所需,所以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那个时代,“穷病”是困扰百姓健康的一大难题。

中年:天灾面前的无力与绝望好不容易熬过了青年时期,还清了债务,攒下些许积蓄,儿女也长大成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瞬间将你家三代人的努力化为乌有。饥荒之下,百姓饥不择食,野果、老鼠、树叶、草根、树皮……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被搜罗殆尽。村里许多人家在这场灾难中消失,你也陷入了绝境。为了家人能活下去,你不得不走上卖女儿、卖妻子的悲惨道路。看着因生育落下腿疾的妻子被人用绳子牵着离开家门,心中满是无奈与痛苦。最后,家中只剩下几个儿子,可手头的粮食也难以支撑到饥荒结束。无奈之下,只能和其他村民一样,去山上挖观音土。观音土虽能暂时缓解饥饿,但吃多了会积存在肚子里,压迫器官,堵塞肠道,若无法排出,最终只能活活憋死。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即便辛苦努力一辈子,在天灾面前,也可能毫无反抗之力,最终悲惨离世。古代权贵:表面繁华下的隐忧或许有人会认为,投胎在达官显贵家、帝王家,就能享受荣华富贵,拥有长寿人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皇帝为例,其平均寿命也不过39.2岁。从饮食上看,康熙皇帝的起居记录显示,他每日食谱虽有各种鸡鸭鱼肉,但营养严重不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过剩,而钙质、维生素却极度缺乏,长期如此饮食,极易患上胰腺癌。在医疗方面,古代百姓因贫困和忙碌,身体本就虚弱,生病后没钱没时间医治,小病往往拖成大病。即便帝王家有御医、太医,但受当时医疗水平限制,许多病症也难以根治。例如蜂窝组织炎,在现代乡镇卫生所就能轻松治愈,可在古代,却让无数人痛苦不堪,甚至丢了性命。此外,古代读书人挑灯夜战、官员通宵写奏折、皇帝日夜批阅政务,加班成为常态。皇帝为追求长生不老,服用各种高金属含量的丹药,无异于慢性自杀。回顾古代生活,从平民到帝王,都面临着重重困境,生活远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而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四五十年前,类似古代的艰苦生活仍真实发生在中华大地上,老一辈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希望这些故事能代代流传,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7 阅读:1403
评论列表
  • 2025-04-08 20:13

    古人寿命短并不是自然寿命短,而是疾病、饥荒、战乱导致的实际平均寿命短

  • 2025-04-13 09:54

    什么,不是有老祖宗级别的中医?

  • 2025-04-08 16:09

    那是王朝末期初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还是超高的。

  • 2025-04-09 09:06

    怎么不上战场统计?

  • 2025-04-10 14:42

    [点赞]

七拼八凑

简介:新资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