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曾在欧美家喻户晓,被美国国家肖像馆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籍华人影星”。
她的东方韵美及风采曾让欧美人为之着迷,当她出现在英国国会大厦的走廊上时,议会曾一度休会。
而在国内,人们对她的名字却知之甚少。她就是黄柳霜,第一位闯入好莱坞的美籍华裔影星。
黄柳霜
黄柳霜,1905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祖籍广东台山,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华人。
黄柳霜的祖父是最早一代到美国加州淘金的华工,黄柳霜的父亲黄善兴,当时在中国城附近开了一家洗衣店维持生计。
小时候的黄柳霜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从小就对电影颇有兴趣,9岁的时候,黄柳霜常到街头的拍片现场观看电影的拍摄。她会在拍片现场向拍摄人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央求导演让她参加演出。
机会永远都会给予时刻努力并准备的人。当时的电影还处于默片时代,好莱坞在拍摄与中国有关的电影时也会临时招募华裔临时演员,就这样,黄柳霜的机会来了。
在她14岁那年,她参演了个人的首部电影《红灯笼》,虽然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无名无姓的英国人情妇),但更加坚定了黄柳霜从事演艺的信心。
黄柳霜(左)
黄柳霜立志从事演艺事业,但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认为这条道路艰难无比,特别是在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从事演艺职业,谈何容易。
为了断绝女儿不切实际的想法,黄柳霜的父亲甚至将她禁锢在家中不准出门,在黄柳霜的不断坚持下,父亲最终作出了让步,但他向女儿开出的条件是:必须有华人与她同片演出。
父亲的条件是好的,但是在当时的好莱坞根本不可能实现。
黄柳霜进入好莱坞后,先后拍摄了《人生》、《海逝》、《巴格达窃贼》等电影,无一例外,她饰演的都是一些普通角色,比如中国少女、华人妓女、蒙古女奴等。
虽然是普通角色,但是在盛行以白人演员扮演华裔角色的好莱坞,她原汁原味的东方面孔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关注,她的名字和形象开始不断出现在电影杂志上。
人们对她的关注是越来越多,但几乎同一时间,批评随着赞誉也一同到来,有美国影评人以《黄祸!中国入侵影屏》为题发表文章攻击她。
但不管是赞誉也好、批评也罢,总之,黄柳霜在好莱坞开始小有名气了,甚至大洋彼岸的中国对她也开始有了报道,当时国内的《良友》、《生活》杂志对黄柳霜进行了数篇报道。
黄柳霜
但是随着报道的深入,渐渐让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人们发现,黄柳霜的成名并不是以其演技或者角色取胜,而是源于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说白了就是满屏幕都是白人,突然出现了一个东方面孔的人,自然关注度就高了。
而且更尴尬的事情是,黄柳霜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华人难堪。
黄柳霜作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只能屈从于西方人观念塑造出的形象:艳丽暴露而软弱。当时“露大腿”在好莱坞片中纯属家常便饭,但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似乎就是“淫荡之举”。
曾有一位华裔影评人说:“我看见黄柳霜在一群半裸的女人中扭着臀部,除此之外,就再没任何演技可言。”
黄柳霜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孤家寡人,美国人歧视她,华人讨厌她。
黄柳霜
为了摆脱好莱坞对其华裔身份的刻板定位,黄柳霜离开美国,前往欧洲拍摄电影。
如果说进军好莱坞是奠定事业的基础,那么转战欧洲则是黄柳霜事业的升华,她的欧洲之行为她的演艺道路打开了新局面。
在欧洲,她一连出演了五部英国电影,而且都是主演,特别是电影《唐人街繁华梦》,让她的知名度达到顶峰,黄柳霜凭借在该片中的演出,获邀出席英国王室宴会。
《唐人街繁华梦》是黄柳霜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默片电影,从此她开始进入有声电影的时期。
在欧洲的三年,黄柳霜名利双收,当她再次返回美国时,片约如潮水般向她涌来。
成名的黄柳霜并没有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虽然出生在美国,但是黄柳霜却时刻心系母国。
成名后的黄柳霜在挑选剧本时非常谨慎,常常对其中一些辱华镜头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有时分歧太大,便拒绝拍摄。
黄柳霜
黄柳霜坚持的结果就是漫天的非议向她砸来,在种族主义、白人至上盛行的西方,想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不知背后要付出多少、承受多少,正如黄柳霜所说:“当我在德国受到影迷欢迎时,作为在场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被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所淹没!”
面对困难、荆棘与坎坷,黄柳霜没有退缩,而是表现得越发坚强,黄柳霜恪守原则与底线,身体力行报效母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黄柳霜虽不在中国,但忧心如焚。她在新闻稿中写道:
“虽然像父母一样在美国出生,但我却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比任何时候更中国。”
她拍摄了正面反映华人形象的《上海女儿》、《重庆英烈》等电影,并在其中扮演有智有谋充满爱国气节的女子。
1942年,由她出演的反日宣传电影《缅甸炸弹》和《重庆夫人》在美国播出,她将这两部电影的片酬所得全数捐赠给了中国联合救济会。随后,黄柳霜从电影界隐退。
虽然黄柳霜隐退,但是她的事迹却深深的影响了好莱坞及后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华人演员,美国历史学教授格理汉·何杰说:“如今,再找不到一位华裔女星的成就,足可与黄柳霜媲美。”
在感情方面,黄柳霜终身未嫁,仅经历两黄柳霜段恋爱,第一段感情是一位美国制片人,但因当时加州法律,华裔女子不能与白人通婚,两人最终分手。此外,黄柳霜还与英国的记者Eric Maschwitz有过一段感情,但最终没有修成正果。
1961年2月2日下午,一代奇女子黄柳霜,因突发心脏病逝世,葬于洛杉矶母亲墓旁,遵遗愿,墓碑上未刻一个字。
回国旅行的黄柳霜(一排左二)
黄柳霜的一生经历,也是那个年代,身处异国他乡、心系母国的华裔生活的真实写照,黄柳霜,身为一位华裔女演员独闯好莱坞,所遭受的非议、面对的困难,难以想象。
但同时,黄柳霜的事迹又让人百感交集,她一生没有真正的归属感,她看似有国有家,实则无国无家,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难以融入主流社会,黄种人则嫌弃她是美国人,对她排斥(因黄柳霜演绎的角色等原因,宋美龄在美国时拒绝见黄柳霜)。我想,她离世后的无字碑,也正是此意吧,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
参考资料:《黄柳霜的夹缝人生》—《读书》2017年第10期
《我是黄柳霜,我貌似东方》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