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未成年少女遭连环性侵致残,家属三年追责生物学父亲

娱圈盲盒 2025-04-26 12:34:54

2025年3月,安徽泗县人民检察院正式受理杜素媛(化名)提交的立案监督申请,对其女儿杜雨(化名)遭性侵致终身伤残案展开审查。这起跨越三年的司法争议案件,因涉及未成年人保护、证据认定等多重法律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对性侵案件中 "年龄认知" 判定标准的关注。

2022年1月,安徽泗县某中学13岁女生杜雨遭遇连环性侵。1月2日、10日,五名未成年男子(其中三人为其同学)在电竞酒店对其实施轮奸。1月15日,杜雨通过游戏结识的22岁男子谭某星(化名)以网恋名义与其发生性关系,导致其怀孕。

案发后,五名未成年人于2023年3月被泗县法院以强奸罪分别判处4至8年有期徒刑,宿州中院二审维持原判。但DNA鉴定显示,杜雨腹中胎儿生父并非上述五人,而是谭某星。2022年8月,杜雨在引产过程中因大出血切除全子宫,双侧卵巢萎缩,经司法鉴定构成六级、七级、十级三处伤残。

泗县公安机关在调查中认定,谭某星与杜雨发生关系时 "不明知其年龄",且杜雨曾在网络聊天中自称16岁,因此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但该决定书引用的 "第183条第二款" 已于2020年修正删除,引发程序合法性争议。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十九条,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被害人,应从其身体发育、言谈举止等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 "应当知道" 其年龄。杜雨案发时身高仅148厘米,外貌明显稚嫩,且五名未成年被告人均供述知晓其学生身份,而谭某星作为成年男性却声称 "不知晓年龄",这一辩解难以成立。

杜素媛自2022年起持续向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递交百余份材料,要求追究谭某星刑事责任。2023年8月,她收到泗县公安局《终止侦查决定书》,但通过法律途径发现该文书存在条款引用错误。2025年3月,泗县检察院正式受理其立案监督申请,案件进入三个月审查期。

值得关注的是,泗县检察院在办理过程中重点核查谭某星与杜雨的网络聊天记录、社交平台信息等主观认知证据链。法学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推动司法实践中对 "年龄认知" 判定标准的细化,特别是针对成年犯罪嫌疑人与未成年被害人存在网络社交关系的情形。

这起案件暴露出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多重治理难题:

年龄认知认定模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数据显示,2020-2023年涉及未成年受害人的性侵案中,超30%存在嫌疑人以 "不知年龄" 抗辩的情况。

取证与维权成本高: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报告显示,性侵案件受害人家庭维权平均耗时 2.7年,60%因取证困难放弃追责。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伤害:杜素媛在维权过程中多次遭遇材料重复提交、法律条款解释不清等问题,凸显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完善空间。

目前,泗县检察院已成立专案组对谭某星案进行全面审查,案件结果预计将于2025年6月前公布。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公平诉求,更成为检验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的重要样本。正如法律学者所言:"当技术能精准锁定生物学父亲时,法律更应穿透证据迷雾,守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尊严。"

0 阅读:5

娱圈盲盒

简介:每天更新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