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皇帝的文学史,是怎么样的?

草根爱练剑 2024-10-04 03:19:42

资讯来自网络;初见文化传播 天津

浅见洋二 著

曹逸梅 译

文学不能仅以其自身而存在。它成立于产生、接受、传播它的人类社会里,存在于社会性的关系网络之中。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皇帝为权力系统顶点而运转的帝国空间。在这样的政治空间中,为政者的权力和文学言语之间有何关系?

在汉代,作为皇权支配、统治知识的一环,朝廷招揽了大量知识分子与文人,令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言论活动。

他们的言论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即宫廷文学活动。在汉代,除少数情况以外,狭义的诗歌还不是由知识分子创作的,他们文学创作的主流是赋。赋是长篇韵文,虽可称为广义的诗歌之一体,但也包含着散文的因素,与诗歌作者主要着眼于表现内在(思想、心情)不同,赋主要着眼于描写外在的事物、事象。虽然,随着诗歌创作在文人间逐渐普遍,赋相对地失去了其重要地位,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赋都占据着文坛中心地位。这从《文选》中可见一斑。《文选》是梁代皇族萧统所编的自先秦至梁代的诗文总集,集中体现了宫廷文学的面貌。《文选》六十卷中,赋共十九卷,篇幅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赋被置于卷首,位于诗文之前,可见其优先地位。

《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是汉赋的代表作家。他的《两都赋》被置于《文选》卷首,其序曰: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班固在序言中极力称述西汉武帝、宣帝的治世,汉武帝时结束了汉代创业期的混乱,迎来全盛。统观历朝历代,处于创业阶段时一般重视武功,待情势安定后,则以“文治”为主。武帝时代便是典型的例子,当时朝廷中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等文人以“言语”,即言论、文学活动侍奉帝王,他们被呼为“言语侍从之臣”或“词臣”。

在皇帝身边出仕的文官全都是经过选拔的精英,这些精英称其为精英的理由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即是植根于其文笔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运行与维持国家政权的必要条件,除了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之外,还包括支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能力。支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不外乎语言,这也意味着支配语言者,即拥有支配国家之力。正如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因此,皇帝往往将擅长言语之臣置于身边,这种能响应皇帝意志的人便被称为“言语侍从之臣”,他们作为增强国家统治权力的资源而被招集。当然,这也符合他们自身的愿望,大部分知识分子以靠近权力中心、成为“侍从”为荣。

帝国的写照——汉赋

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学(二)》中评价司马相如《上林赋》曰:“《上林赋》网罗了帝国内外所有的物产与草木鸟兽,其网罗性也就具有世界性的意味。”指出了赋这一文体“包罗的”“世界的”的特质。承接白川静的看法,户仓英美则认为汉赋有“描写世间一切的欲望”,“认识世界全体的信念”,更进一步指出赋具有以语言穷形尽相地支配、占有世界的欲望,赋所描绘的世界没有留白。

如前所述,赋盛行于汉代,赋这一类文体的创作在汉代迅速达到顶峰,这样看来其理由也不难理解。所谓帝国,即彻底地支配与占有整个世界的政治体制。不允许存在空白,帝国的支配同样如此。赋从这个意义来看,诚然是强大的帝国的写照。

资讯摘自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