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临终给我一张欠条,15年后我在山东打工认出工地老板是欠债人

念情归处 2025-03-27 13:27:58

泛黄的欠条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故事。我的目光锁定在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他的手颤抖着拿起欠条,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这张欠条,连接着我和他,也连接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三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我的家乡江南镇。为了抢修堤坝,我的外婆,当时的村会计,找到了江南建筑队的老板孙长河。工程完工后,孙长河却带着两万块钱的工程款消失了,留下了一张欠条和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这笔巨款,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为了偿还债务,家中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生活的重担压得外婆喘不过气。她常常念叨着那个负心人,最终郁郁而终,那年她才五十二岁。临终前,她将这张欠条郑重地交给了我,它成了我们家最后的“遗产”,也成了我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2010年,我来到浙江一家建筑公司,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努力,最终升到了项目经理的职位。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公司董事长的旧照片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当年不辞而别的孙长河。

再次见到他,是在一次工程交接会上。我鼓起勇气,将那张泛黄的欠条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李总,这张欠条您还认得吗?”我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语气平静地问道。

孙长河摘下老花镜,拿起欠条,久久地注视着。办公室里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凝固在了这一刻。“三十年前,江南镇的堤坝工程……您还记得吗?”我打破了沉默。

他走到窗边,背对着我,良久才开口:“我记得,怎么会不记得……那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的声音有些颤抖:“那您知道,我外婆为这件事死的时候,才五十二岁吗?”

孙长河转过身,眼中噙满了泪水。“当时我也是走投无路啊!我妻子得了重病,手术费要三万块……”他的声音哽咽了,“我……我对不起陈会计,这些年,我一直在找机会补偿。”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那是公司助学基金的名单。他告诉我,这二十年来,他资助了两百多个贫困学生,其中三分之一都来自江南镇。

我愣住了。大学时期收到的那些匿名资助,竟然是他!“你大学四年的学费,都是我出的。”孙长河缓缓说道,“我打听到陈会计的外孙考上了大学,就托人暗中资助。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你们家。”

“那为什么不直接来还债?”我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不敢面对陈会计。”孙长河的声音充满了愧疚,“后来听说她去世了,我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你们。去年看到你的简历,我特意调你来总部,就是想看看陈会计的外孙现在怎么样了。”

我心中五味杂陈,怨恨渐渐被另一种情感取代。“跟我去趟江南镇吧。”我说,“外婆的坟前,您欠她一声对不起。”

周末,我们回到了江南镇。站在外婆的墓前,孙长河长跪不起。“陈会计,对不起,我来晚了……”他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五十万,是欠款的本息。我知道钱解决不了问题,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我没有接。“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您能来看看外婆。”

回程的路上,孙长河告诉我,他打算在江南镇建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取名“陈会计纪念学校”,专门培养建筑工程人才,以此来弥补自己当年的过错。

一年后,学校落成。开学典礼上,孙长河讲述了三十年前的往事,台下的村民们唏嘘不已。我的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能记住这份情,陈会计在天之灵也会安慰的。”

后来的日子里,孙长河经常来学校给学生们上课,现身说法,告诫他们要诚信做人,勇于承担责任。他用自己一生的教训,换来了迟到的救赎。

去年,孙长河病重住院。我去医院看他,他拉着我的手说:“明子,这些年我一直活在愧疚中。现在看到你事业有成,又为家乡做了这么多事,我也算是完成了对陈会计的承诺。”

望着病床上的老人,我想起了外婆临终时的模样。人生没有完美,重要的是能够正视错误,并努力去弥补。那张欠条,我一直珍藏着,它不再只是一张债务凭证,更是一个关于救赎与谅解的故事。它告诉我,人性的光辉,往往在至暗时刻才更加耀眼。“孙总,这张欠条您留着吧。”我把那张泛黄的纸片递给他,“就当是个纪念。” 孙长河小心翼翼地接过欠条,老泪纵横。

三十年的光阴,从洪水肆虐的江南小镇,到繁华都市的建筑工地,一张欠条串联起两个家庭的命运。面对过错,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救赎。在时间的长河中,救赎之路或许漫长而艰辛,但只要心中有光,终能抵达彼岸。那么,您认为孙长河的救赎之路,是真正的救赎吗?

0 阅读:3

念情归处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