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日本青年访华四十周年系列报道(五)|于展:借鉴40年前的成功经验为当下中日友好做贡献

亚太说 2024-10-06 18:10:15

1984年夏天,我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秋天,3000余名日本青年应邀访华。访华期间在北外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参赛者是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和访华团中学习中文的成员,当时,我担任了这场活动的翻译。

中方参赛选手主要是北京各高校三四年级学生,日方参赛选手的身份更加多元,既有在大学学中文的学生,也有通过与中国笔友交流自学中文的家庭主妇,期刊漫画作者等等。当时日方参赛选手中还有一个残疾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赛本身规模不大,但双方评委的规格很高,北京语言学院日语教师培训班(即“大平班”)的主要老师都参加了,其中也包括日本专家组组长佐治圭三老师,此外,还有国家外专局派到各个大学日语系的日语外教,中方评委也都是中日友好界的一些老前辈。

与现在不同,那时,中国学生和日本朋友接触的渠道主要就是以下三种:一是与在中国大学任教的日籍老师交流;二是各高校少量的留学生,主要是派驻北京、进修汉语的日企员工,当时在北京还会举行日本留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一同参与的棒球赛;三是暑期在北外等外国语学校举行的面向日本人的中文短期研修班。北外会组织日语专业的同学和他们进行交流。

中日青年在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主办的“中日未来创发研讨会”上交流。(图片拍摄:李一凡)

对于我们这些日语专业学生来说尚且如此,其他普通民众更是鲜有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因此我认为,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活动在更广泛的民众层面产生了积极效果。特别是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中国民众了解到日本民众的精神面貌,助推了中日民间友好氛围的形成。

虽然现在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但我认为40年前那场活动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两国的各友好团体、交流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为两国民间交流、青年交流打造更多平台,扩大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氛围。

近年来,我所在的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中日交流这个大框架下的一些细分领域,搭建了许多交流对话平台,例如国际关系学领域的中日青年学者交流,中日两国手工艺传承人交流,日本自卫队和中国军队校级军官交流活动等。作为中日友好交流界的一份子,今后,我希望能继续运用自己的经验,为两国交流贡献力量。

讲述: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室长 于展

采访:王朝阳 整理:李家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