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让艺考300分“天赋混子”们沉默了,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

秦浩啊 2025-02-21 10:10:25

藕粉卖断货一事惹得网友吵翻了天,有人带着《哪吒2》票房砸向科班导演,有人说医学生跑去搞电影是浪费医疗资源,反正七嘴八舌吵得不可开交,倒是让我想起来一件有趣的事情。

饺子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可能他爸妈当年也是一脸懵,这孩子好好学医不行,非要去玩动画片,在当时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选择。

我家亲戚圈里就有个跟饺子差不多情况的孩子,临床医学念到大三,突然跑去学编程,这下可把他爸妈气得不轻,觉得孩子这么多年的苦读全白费了。

后来这位同学去了一家游戏公司,做了几年技术主管,现在开了自己的工作室,靠着医学背景和编程技术,做了好几款火爆的医疗类手游。

其实高考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去读医学,很多时候都是家里的意思,毕竟在中国人眼里,医生确实是个体面的职业。

但人的兴趣和天赋往往会在大学时期逐渐显现出来,就像饺子在大三遇到了那位搞3D动画的学长,这就好比是一颗火星子点燃了早就堆积的柴火。

医学生转行去搞创意这事,在国外其实挺常见,比如美国那边就有不少医生去做了游戏设计师,还有些干脆去写科幻小说。

搞创意这个事情,需要的是发散性思维,而学医养成的严谨性思维,反而会让作品更加扎实,就好像盖房子,地基打得越结实,上面能盖得越高。

《哪吒2》火了之后,网上到处都是分析它成功秘诀的文章,什么营销策略啊,什么流量明星啊,反正说得玄之又玄。

但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反而被忽略了,就是这部电影里藏着很多严谨的科学细节,连哪吒和敖丙联手冲开鼎这个桥段都能让物理系的学生找出相关力学原理。

这让我想起来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日本有个医生业余时间写了个推理小说,结果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原因是他把医学知识和推理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医的人看问题会更注重细节和逻辑,这种思维方式用在创作上,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来说,人家学的是法学,但正是这个法学思维,让他能把科幻故事里的每个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

现在不少观众都在说,看《哪吒2》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每看一遍都能有新发现,这就是严谨的专业思维带来的好处。

很多人说艺术创作要自由,要不拘一格,但其实真正的自由恰恰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就像写意山水,看着随意,其实都是几十年功夫的积累。

记得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观众可不好糊弄,一个镜头摆得不对,一个台词说得不严谨,马上就会被人挑出来。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年那些靠流量明星硬捧的电影,动不动就几个亿的宣发费用,结果上映没两天就凉了,票房连制作成本都收不回来。

以前总有人说观众的审美跟不上,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观众的眼光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以前碍于选择少,不得不将就着看。

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选择多了,自然就挑剔了,就像我们去饭馆吃饭,如果只有一家店,那可能就将就着吃,但如果有十几家店,那肯定会选最好的。

这次《哪吒2》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尊重观众的智商,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而是实打实地在作品质量上下功夫。

好比说电影里那些科学梗,放在以前可能导演会觉得观众看不懂,干脆就不要了,但饺子偏偏把这些都保留了下来,结果观众不仅看懂了,还津津有味地讨论起来。

一部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一定要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过瘾。

就像《哪吒2》里那些打斗场面,看着热闹,其实每个动作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所谓的既接地气又专业。

说起来挺有意思,《哪吒2》这么火,导演圈却出奇的安静,按理说同行的作品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说两句祝贺的话也是应该的。

但是仔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多年的专业训练,还不如人家半路出家来得有效果。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年互联网圈的一个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工程师被各种跨界选手打得措手不及,什么历史系的、中文系的,甚至还有学动物医学的,都能写出一手好代码。

其实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学习能力比专业背景更重要,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就拿饺子来说,他虽然是学医出身,但是他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这一点从他的高考成绩就能看出来。

而这种学习能力,恰恰是很多艺考生所欠缺的,我记得有个导演曾经说过,他们学院派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想着怎么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都用上。

但是电影最终是要给观众看的,如果观众看不懂,那做得再艺术也没用,这就好比是一个医生,如果总是用专业术语跟病人交流,那病人肯定是一头雾水。

人的命,钱的命,电影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要靠票房说话,而票房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就是观众的选择。

2 阅读:92
评论列表
  • 2025-02-21 13:49

    学医的咋了?你们还是学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