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北京军区领导,却不见司令员杨勇与政委廖汉生。原来,在一次重要会议中,杨勇错过关键发言,再次询问,引发廖汉生当场不满,言语激烈。毛主席召见二人,关切地告诫:务必解决分歧,以团结为首。
1966年8月18号,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给红卫兵小将们讲话。毛主席瞧见了负责安保工作的郑维山中将,就问:“杨勇和廖汉生咋没来呢?”郑维山赶紧回话:“没通知他们。”毛主席立马吩咐:“赶紧通知,叫他们来。”

不一会儿,北京军区的司令杨勇和政治委员廖汉生就被叫到了毛主席面前。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你俩,第一得团结好,第二得多向领导请示汇报。”说完,毛主席还突然问了一句:“你俩是不是吵架了?”
杨勇和廖汉生面面相觑,尴尬地不知道该咋回答。毛主席见状,接着说:“你俩以前闹过一次,这次可别再闹了,得好好团结,把军区的工作干好。”
在毛主席的手底下,名将无数,其中上将里的杨勇、杨成武、杨得志,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三杨开泰”。这杨勇,在战场上是出了名的猛将,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队里头威望极高。

杨勇这人,性格刚直,为人坦荡。徐向前元帅就曾这样评价他:“杨勇是个好同志,是个能打胜仗的将领。他对党忠诚,待人真诚,对下级从来不摆架子。”
上世纪1913年9月,杨勇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中农家庭。1930年5月,他在平江加入了红军,还入了党。他这一路走来,不管是最早的土地革命,还是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都有参与,逐渐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淮海战役打完之后,1949年2月20号,二野第五兵团成立了,杨勇当上了司令员,整个兵团有好几个军,加起来好几万人,兵强马壮。后来,杨勇指挥着几个兵团,发起了成都战役,把胡宗南集团给围歼了,歼敌好几万,还活捉了国民党的宋希濂。

1950年1月份,杨勇还兼任了贵州省政府的主席。成都战役结束后,他的老战友陈锡联送给他一辆缴获的美国高级轿车。可杨勇,一点架子都没有,转手就送给了其他同志。
到了1950年年末,杨勇接到安排,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还兼任了高级系主任。听说,当时的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刘伯承,特别赏识杨勇:“杨勇军政才能都那么过硬,想让他来接我的班”。可后来因为杨勇去了朝鲜战场,这事儿就没成。
1953年的时候,毛主席签署命令,任命杨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去朝鲜打仗。

在朝鲜的时候,杨勇和金日成首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日成到北京访问时,还向毛主席夸奖杨勇:“杨勇真是个难得的好同志。”后来金日成每次来中国,都要见见杨勇。
可特殊时期,杨勇也遭遇了逆境。1971年2月,杨勇右腿骨折了。有些人为了陷害他,想趁着动手术的机会动手脚。这事传到了北京,周恩来赶紧派飞机把杨勇接到了301医院治疗。在医院住院的那段时间,好多老战友都来看望他。可以看出他的人缘非常好。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廖汉生,是一个从游击队走出来的红军战士。那时候的游击队长,是贺龙的大姐。所以两人认识了。

1933年5月,激烈的战斗打响了,贺龙的两个姐姐不幸牺牲,廖汉生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敌人抓走了。他强忍着悲痛,安葬了战友,然后带着被打散的游击队,投奔了正规的红军队伍。从此,廖汉生从游击大队的副大队长,摇身一变,成了红三军的军部书记员。
在部队里,廖汉生进步神速,大家都说他是“坐火箭上升”的。进入正规部队的第二年,他就当上了红三军第九师的政委。1935年3月,他又被调到红二军团政治部,当上了组织部部长。在任的时候目光深远,观察并提拔了不少干部。
廖汉生战功赫赫,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后来,他还接替了刘伯承元帅,担任了军事学院院长。从1959年开始,他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1960年,他成了北京军区的政委,那时候他才4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说起廖汉生的家乡桑植县,还有一段故事呢。1935年11月,廖汉生在家乡工作的时候,参加一个会议。
会上决定,为了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二、六军团要实施战略转移。那时候,苏区乡亲们都来相送。很多红军家属都是廖汉生的熟人,他们直接到师部找廖汉生,把儿子交给他,让他照顾。
解放后,长征战士都回到故土,廖汉生却一直在外。因为一想到那些牺牲的同志和红军家属,他心里就过意不去。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乡亲们,因为没能兑现长征出发时的承诺。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廖汉生被安上了许多罪名,还被关押了五年半。1972年7月,他终于重获自由。1975年1月,廖汉生受命担任了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
那时候是是非之秋。廖汉生去任职,同样麻烦大、担子重。临行前,邓小平找他谈话,态度鲜明地说:“你过去是有棱角的,到了那里要保持这个棱角!”廖汉生牢记领导的嘱托,以清醒的头脑立于是非之地。
这么两位英勇为国、舍身取义的人,却也有过隔阂。同在南京军区任职的时候,廖汉生和杨勇司令员闹过不愉快。有一次开党委会,杨勇翻看材料,思考得走了神,就错过了发言。

当时有一位委员批评军区党委的工作,讲得很尖锐。杨勇没听清,就问人家讲的是啥。廖汉生当场就批评杨勇,说他不注意听别人讲话。
这事儿虽小,但廖汉生确实脾气急、说话不顾及别人面子。不过,后来两人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消除了误会,还约定以后有意见随时交谈,共同把军区的工作做好。

1983年1月6日,未满70岁的杨勇将军逝世,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亲自到医院告别其遗体。2006年10月5日,廖汉生将军也走了。他与杨勇等老一辈将领合作与争议的军事生涯正式落幕。
文献来源:
2015年1月 来源:纵横30年2004(7-12)


何立波.建国以后的杨勇上将[J].湘潮,2003,(4):32-37+1.

杨浪.廖汉生[J].财经,2006,(21):143-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