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参加我们老年登山队活动,游览董家沟植物园。进入深秋时节,植物园已L山经是一派凋零气象。不过仍然拍了一组家山秋意的小片子。青甘川渝鄂之旅归来一周了。疲惫感逐渐消失,恢复出厂设置,开始猫冬生活。“猫冬”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户外活动减少,重点转移到读书方面。

喜欢的一首小词,《过冯唐故里》。作者是陈维崧,清代词人八大家之首。词作收在陈维崧作品集《湖海楼词集》中。
西江月 过冯唐故里
酒罢燕歌竟歇,
途穷赵瑟难求。
滹沱水抱太行流,
行过槁南关口。
匹马霜天古迹,
三河玉勒长楸。
翩翩过客半鸣驺,
笑尔冯公白首。
小词虽然很短,其中用典颇多。就不在这里一一解释了。但冯唐其人还有必要说一下。冯唐是西汉时赵国中丘(今邢台内邱)人,后徙居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史记》、《汉书》有传。冯唐经常因为这样几篇文字而被人提到:其中一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在这篇传世杰作中,王勃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一篇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提到冯唐此人;还有一篇是左思在《咏史》中所叹:“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些文章中都提到“冯唐易老”的意思,实际情况是,冯唐受到汉文帝重用时,已经很大岁数了。也就是说没什么大的发展前途了。古人以此来感叹,那些、那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可能终生不遇而老死山林,比较起来冯唐还算是幸运的。

不过我读这首小词所受到的启发,与冯唐的幸运还是不幸没有关系。冯唐故里在河北邢台,应该就在太行山之麓。几次山西之行,去和顺县走马槽村登山,山的那边就是河北邢台,在山上还收到了邢台市旅游局的短信。小词中“滹沱水抱太行流”一句,正是当地山川河流的描绘。想想看,冯唐未得志的气时候,是不是也在这一带的莽莽大山中随意溜达,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在山顶的大石头上独坐,用自拍杆自拍,也许脚踩着冯唐的足迹呢~~

今天下午没什么事,天气又不错。如果躺在床上看书很可能又要睡过去。因此登小区后山,简称“家山”,我家后院的山。满山的柞树(麻栎、辽东栎)叶子都改变了颜色,红绿黄橙染出漫天秋色。我觉得柞树这种树,就是专门为了大山的风光而长出来的。柞树的种子固然可以做松鼠的口粮、提炼橡子面;春天初生的大叶子还能在蒸包子时提味;木材做家具也不错。但柞树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给大山做嫁衣;把平时庄重不苟言笑的山峦,把那些一年四季看起来都是灰扑扑的丘陵,突然间就变成最美丽的灰姑娘了。

山中空无一人,斑斓的秋叶和冷寂的小路,简直是绝妙啊。喜欢登山的人终究是很少,就像甘于寂寞的人毕竟很少一样。其实每一座山的性格都差不多,既无须人悦于我,亦不必取悦于人。当然,人与山相识相知、确实两情相悦则又另当别论。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今年的旅行计划完成了~春天去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秋天游大西北和长江三峡。接下来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就是读书写作,包括在家乡的小山上消磨时间了。这个冬天也有若干个小目标,比如说整理50年的旅行日记,争取结集出版。比如计划写一部小说等等。这些都需要努力去做。我早就体验到,每一次较长时间的旅行归来,都会出现难以抑制的沉郁期。旅途中走过的大山,那些阴暗险峻的大山,在梦中也一直在攀爬。然而登上山顶又会看见什么呢?仍然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雾霭茫茫。更有雨雪交加、山风呼啸;以及迷幻般的雾凇,闪烁着宝石一样的光芒。但是这一切又是不真实的。你走过了,想回过头来看一看,却发现全都消失了。

陈维崧还有另一首《西江月》,题目是“雨”:
故国金戈铁马,
衰年退笔残书。
心情浑似欲栖乌,
偏惹连天丝雨。
风掣红旗纵猎,
雨昏银烛呼卢。
此声记得不曾无,
那便凄凉如许。
雨天闷在家中,思量往事时光;曾经金戈铁马、大碗酒大块肉纵猎豪赌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其实就是青春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于是“凄凉如许”,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无论晴朗的日子,还是阴云密布的时候,就在家乡的小山上随便走一走。听风声吹着口哨,松树在悄悄私语;还有那些风来就倒风去又起的小草呢,它们是在跳着精灵之舞啊。
2024.11.9登山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