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许光达接待儿子的老师家访,老师大惊:您是许延滨父亲?

志泽玩转过去 2024-11-10 17:10:59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

毛主席曾深刻指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开国将领们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他们深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

为了避免子女因特权而迷失,许多将领选择了低调,甚至隐瞒自己的身份,只为让孩子在平等的环境中成长。

例如,大将许光达对儿子许延滨的教育显得尤为严格,他始终要求儿子严守父训,从不透露自己的家世,直到一次意外的家访,老师才发现他的父亲竟是大名鼎鼎的许光达。

那么,老师家访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探寻许光达对子女教育的深刻内涵。

高风亮节的降衔之举

在战场上,许光达英勇无畏,指挥若定。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带领部队冲锋陷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军队建设方面,许光达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致力于装甲兵部队的建设,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铸就了坚固的钢铁长城,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1955年,周总理通知许光达将被授予大将军衔这一消息后,他深感不安。

周总理让贺龙做他的思想工作。许光达当面向贺龙提出降衔要求。

贺龙说:“这次授衔,十个元帅、十个大将,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几位副主席反复研讨、权衡,又照顾各方面情况而决定的。”

许光达又说:“毛主席、中央军委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但与其他几位大将比,无论德、才、资,均不如他们。我请求贺总把我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改授我上将军衔。”

回到家后,他几经思考,毅然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申请降衔。

在信中,他诚恳地写道:“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商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品质。

他不追求个人的荣耀和地位,而是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激动地说道: “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

夸他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

最终毛主席和党中央还是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最后仍授予他大将军衔。

忠贞不渝的婚姻

许光达,1908年1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的一个贫农家庭,与邹靖华的婚姻始于娃娃亲。

岳父邹希鲁出生书香门第,曾是许光达的老师。

邹希鲁见13岁的许光达忠厚诚实,主动托人到许家提亲,两家父母欣然同意。

他与9岁的邹靖华订婚后,邹靖华便随父去了长沙,进了女子职业学校。

在那个时代,娃娃亲虽常见,但他们的命运却因时代的洪流而充满波折。

1927年夏,许光达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南昌暴动和起义军南下。

后在三河坝激战中身负重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28年初,他辗转到到安徽寿县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参与筹划国民党军第三十三军学兵团暴动。

筹划工作失败后,他潜回老家。10月,双方老人促成他与邹靖华完婚。

两人新婚燕尔之时,因被叛徒出卖面临危险,不得不分离。

而这一别就是十年,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彼此心中始终牵挂着对方,这份牵挂成为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只要有可能,许光达都要给老家的妻子写信,他知道这些年妻子冒着战火硝烟,四处苦苦地找寻自己。

1938年,在苏联治伤和学习的许光达回国抵达延安后,他又给妻子寄信,可每次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人劝他:“你同妻子离散十年了,兵荒马乱,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啦?”

许光达决绝地回答:“不,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我怎能辜负她!即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到她的坟前哭一回,添上一抔土。”

正所谓“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期。”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后,众多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学习。

邹靖华与许光达的妹妹许启亮,凭借徐特立所写的介绍信来到延安。

许光达惊喜地在新学员花名册上发现妻子和妹妹的名字。

他迫不及待地赶到她们所住的延安大旅社,挑开帘子走进邹靖华的房间。

邹靖华抬眼一看,这不正是结婚仅十天便一别十年的丈夫吗?

十年苦苦寻觅,如今终得相见。两人忘情相拥,喜极而泣。

许光达夫妻离散十年又奇迹般团圆,一时在抗大传为佳话。

严格的家教与传承

许光达从小就对儿子许延滨的教育极为严格,他给儿子立了三条规定:第一,一上学就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去接送孩子,让他自己跑路。

他还常告诫儿了:“你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学校的表格里也不要填我的名字。一旦人家知道了你是我的儿子,就会给你许多照顾。这对于你的成长并不好。”

许延滨小时候也很争气,严守父训,一条不犯。

从他上小学起,从不对别人讲父亲是司令员,在填表时不填父亲的名字而填母亲的姓名。

直到延滨高中毕业了,由于他品学兼优,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留学。

可是当审批许延滨在学校填的各种表格时,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家长栏”里只有母亲的名字,没有父亲的姓名。

学校的老师不免产生疑问:他的父亲是谁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不然,为什么要隐瞒?

于是,老师便进行一次家访,见到许光达后,不禁一怔:原来许延滨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光达司令员,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许光达听了学校老师介绍许延滨在校的各种表现后,认真地说:“生了孩子就给社会添了一个成员,父母就要对社会多负一分责任。延滨有了进步,多亏你们的培养,做父母的也很高兴。但是我不同意推荐他出国留学。”

老师说:“推荐许延滨出国学习,既没有人情关系,也不是滥竽充数,为什么您不让儿子去呢?”

于是便一再劝他还是答应让延滨去留学。

许光达就是不点头,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最终,许延滨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没有出国。

他大学毕业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成为国内出色的科技人才。

结 语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许光达大将,战场上的英雄,和平时期的国防栋梁,以其谦逊之姿,展现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国家利益的至诚。

“严父出孝子,家训铸忠魂。”在家教上,他以身作则,严格培养子女独立自主,不倚仗家世,从而锻造了儿子许延滨的自强不息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忠诚。

许光达的一生,是对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坚守,也是对未来一代的宝贵启迪,他的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参考资料:

张树德:《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决策纪实》

《炎黄春秋》,1994年.04期,纪流,《大将许光达和他的娃娃亲》

《红广角》,2012年.07期,陈枫,《许光达的家教》

《党史纵览》,2018年.12期,梅兴无,《人明如镜的许光达大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