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2日,清文宗咸丰帝的长子、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年仅19岁。他才刚亲政2年,死因成谜。同治帝死后还没过百天,他的原配嫡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也在储秀宫崩逝了,终年21岁。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帝后双双离世,引起天下人唏嘘。皇后阿鲁特氏死前,有人曾见她的亲爹崇绮入宫探视,还有人听到他劝女儿自杀的一番话,就在崇绮离宫后,皇后便以身殉先帝而去了,这种异常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皇后的父亲为何要劝女儿自杀呢?
孝哲毅皇后一、孝哲毅皇后的婚姻俗话说,女人的婚姻等于第二次投胎,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入宫和同治帝结婚,婚后刚过两年,就死在婆家,对于她的死,咱们就先从阿鲁特氏的婚姻中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吧。
咱们知道阿鲁特氏的丈夫载淳, 6岁时就死了父亲,载淳继位后由他的嫡母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和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二人并尊为皇太后。慈禧是个特别强势的女人,嗜权如命。
载淳都十五岁了,她仍然不让他亲政,总是找理由找借口,说什么载淳“典学未成”,一再拒绝让载淳亲政,载淳在其生母的控制下,性格比较懦弱,对于亲政的事儿他压根就不敢提。要知道,顺治帝也是6岁继位,他13岁就亲政了,康熙帝14岁也亲政了。
慈禧可不顾这些,一直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年),慈禧才开始为17岁的同治帝张罗婚姻,一般情况下,皇帝一结婚也就意味着亲政的开始。
在为同治帝选皇后的人选上,两宫皇太后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慈禧想让富察氏当皇后,富察氏比同治帝小三岁,满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富察•凤秀女,康熙朝户部尚书米思翰子、乾隆帝原配孝贤纯皇后伯父、学士马齐七世孙女,乾隆帝晋妃的远方堂曾孙女,道光帝恬嫔的远方堂侄孙女。
虽然富察氏是孝贤纯皇后的族亲,但是她们早就出了五服的血缘关系,因而富察氏本身和朝廷宗室亲缘已经很远了。慈禧太后看中的是富察氏年龄小,她稚嫩的青涩中透露着丝丝妩媚,勾魂摄魄,她的举止婀娜多姿,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和慈禧年轻时很像。不过,富察氏虽然善解人意,但她有些小肚鸡肠。
选这样的人当皇后,慈禧有自己的打算,她考虑到选个年纪小的当皇后,好控制,好调教,想着以后自己好掌权,另外选个漂亮狐媚的,儿子会把更多心思放在这上面,朝政大权自己就更有机会掌控了。
而慈安太后的皇后人选则是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是盛京工部侍郎崇绮的女儿,她比同治帝大两岁,是名门闺秀,家世显赫。
1、先来看下阿鲁特氏本人的优势:
她从小就有着与众女孩不一样的气质,“幼时就淑静端慧”,聪明伶俐,“读书十行俱下”,才德兼备。另外,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的字写得相当漂亮,有很深的功底,而且能用左手写大字,人见人夸。后来两宫太后都评价她说 “孝敬性成,温恭夙著。”“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诗: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可以说,阿鲁特氏本人从形象到气质到内涵都是相当优秀的。
2、再来看下她的家世背景:
她的祖父是阿鲁特•赛尚阿,以翻译举人任主事,历任侍读学士、侍郎、理藩院尚书及授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她的祖母是镶白旗满洲富察氏,尚书贵庆的女儿。
她的外祖父是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
她的叔外祖父则是爱新觉罗•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时,被慈禧当众砍头。
她的外祖母:钮祜禄氏(慈安太后的姑姑)
她的母亲是爱新觉罗•端华的女儿,既是生母又是嫡母。
她的父亲阿鲁特·崇绮,清朝大臣,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
阿鲁特氏家世显赫,她本人无论在做人做事上,都做的很到位,她倾国倾城,母仪天下,从各方面来说她都是大家眼里最合适的皇后人选。
根据清人笔记的说法,阿鲁特氏能当皇后是板上定钉的事:
1,他的父亲曾是 “状元公”。状元公的女儿当皇后,也是天下人的愿望,还没参选,当时的北京就有很多人猜测状元公崇绮的女儿参加选秀一定会被选为皇后。
2,阿鲁特氏皇后的生母是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是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亲姑姑,阿鲁特氏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慈安太后是正宫,在身份地位及权利上都碾压慈禧。
慈禧太后无论多么恨肃顺,恨郑亲王一门,在同治帝的婚姻上,在理法上她不得不遵从慈安太后的意思。
而载淳本人对慈安太后有一种依赖感,他对性格温和的慈安太后比亲生母亲还要亲,很自然载淳便顺从慈安太后的意思以阿鲁特氏为皇后。
最终的结果就是阿鲁特氏成为皇后。同治七年参加八旗选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被正式指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册立为皇后,次日子时入宫。
同时两宫太后还为同治帝选了一妃二嫔一贵人,富察氏为慧妃,赫舍里氏为瑜嫔,孝哲毅皇后的姑母阿鲁特氏为珣嫔(在清廷,姑侄同侍一夫并不稀罕),西林觉罗氏为瑨贵人,她们同孝哲毅皇后组成了穆宗后宫的“五人组”。
孝哲毅皇后成为同治帝的皇后,本非慈禧所愿,一向争强好胜的慈禧,自然不高兴。
可想而知,婚后的日子,孝哲毅皇后过的有多痛苦。
二、孝哲毅皇后的婚后生活在清朝的深宫大院,孝哲毅皇后的生活总是被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下。她的婚后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充满荣华与快乐,相反,她所经历的挑战和压力,尤其与慈禧太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令她煎熬。
她没有享受新婚的喜悦和宫廷的尊贵,面对她的却是两位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宫廷的种种规矩。
她被夹在两宫太后之间,左右为难。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两位太后争斗中的牺牲品。这种压力对于一个20岁左右的小女孩来说是巨大的。
她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不仅要处理好与两位太后的关系,还要与宫廷中的四位妃嫔、搞好关系。
慈禧作为清朝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对于孝哲毅皇后,她一直心存芥蒂,一有机会就打压和排挤。
婚后同治帝和皇后感情很好,非常恩爱,慈安很欣慰,可善妒的慈禧却恼怒了,她恶从心生。
强势的慈禧太后一边刁难孝哲毅皇后,一边干涉同治皇帝的后宫私生活,她让同治帝疏远皇后去亲近慧妃,被管制了近20年的同治帝早就看不惯慈禧太后的做法,内心是叛逆的,面对慈禧太后的蛮横专权,同治皇帝终日郁闷,索性谁也不召幸,独宿乾清宫。
大婚后的同治帝虽然亲政,可他一点权利没有,政治上的不如意,加上婚后生活的不顺心,使他变得非常烦恼。就在此时,他身边一些小人,开始用不正当手段邀宠,有一个叫王庆祺的,给他提供淫秽画册,载淳竟被此吸引 “心神不宁”,他常常去八大胡同鬼混,还与长得“丰美仪”的王庆祺做了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慈禧太后知道了也不管他,纵容他做自己喜欢的事。
天长日久,同治帝就染上了花柳病。慈禧太后顾及面子,对外宣称同治帝是得的“天花”。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在同治帝生病期间,阿鲁特氏来探望同治帝,曾忍不住对心爱之人说出了被慈禧刁难的苦楚。这点李镇在文章中曾有记述。
李镇的爷爷是太医院使李德立,是太医院右院判(代理副院长),多年的老御医。
李镇说:
“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父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诉备受母后(慈禧)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不料在窗外偷听的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进来,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载淳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不过,慈禧虐打孝哲毅皇后的说法未见档案史料记载。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孝哲毅皇后的婚后生活非常不幸,就是一场悲剧。
三、孝哲毅皇后之死无论怎样,慈禧太后和阿鲁特氏皇后之间的关系不和是真实的,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皇后的日子更加艰难,一向刚烈的她整日哀哭,加上慈禧太后的不断打击,终于崩溃自尽。死亡真相成谜,有人说她是吞鸦片而死,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有人说她是绝食而死,无论说什么,她最终的结局是自杀而死,总之她的死和慈禧太后脱不了关系。
《庸庵笔记》中记载:“龙驭上宾,慈禧皇太后召皇后训责备至,盖本朝家法最严,又值太后哀痛之余,故不觉有疑于皇后,而责之过深也。今上即位,皇太后懿旨,封为嘉顺皇后,而后自穆宗之崩恸极,誓以身殉,遂不复食,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崩……”
《清代纪事年表》中也有记载:“光绪元年二月,嘉顺皇后崩。后以穆宗崩,皇嗣不立,遂不食而崩。”
《清皇室四谱》书中写道:“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日寅刻绝食崩,或云为慈禧皇太后所扼,吞金死也,年二十有二。”
《德宗承统私纪》中载:“穆宗本失爱于孝钦后,穆宗病,孝钦后以穆后不能防护,常责之。又以孝钦不为穆宗立后,以寡嫂居宫中,滋不适,乃仰药殉焉。”
四、关于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劝女儿自尽孝哲毅皇后的死和其性格有很大关系,她性格刚烈,虽然貌美端庄,但不苟言笑。她只对穆宗微笑,慈禧知道了就给她定了“狐媚惑主之罪”。 孝哲毅皇后身边的人“有劝后昵慈禧者,否则恐有不利”。后曰:“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一些小人就将这些话告诉了慈禧,慈禧就更加痛恨孝哲毅皇后,就想治她于死地。
整个清廷乃至天下都知道,慈禧太后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未曾被从“大清门迎入”,没成为正宫,阿鲁特氏一句“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这句话对慈禧来说等于杀人诛心,就慈禧那样的人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她怎能会让孝哲毅皇后活着呢?同治帝死后,她就加快了逼死孝哲毅皇后的步伐。
另外,据说,19岁的同治皇帝死前,就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发出遗诏,很多野史传闻也证实,同治皇帝临终确实发出过“以贝勒载澍入承大统,且口授遗诏,令鸿藻于榻侧书之,凡千余言”的遗诏,当时“阿鲁特氏方问疾在侧”。这些都被慈禧的耳目告知慈禧,慈禧就更加想弄死孝哲毅皇后。
为了消除负面影响,慈禧太后赶紧选载湉为皇位继承人,为彻底掩盖同治皇帝曾立传位遗诏的事实,就下定决心将阿鲁特氏杀人灭口,永绝后患。
阿鲁特氏皇后本来因失去爱人就够悲痛的了,慈禧就对她进行过度地责骂,她将同治帝的死完全归结于孝哲毅皇后身上,责备她教唆同治帝,孝哲毅皇后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日夜悲伤流泪,两只眼睛都哭得睁不开,想想以后的日子没法活下去,就有了赴死的想法。加上父亲进宫所说的劝死的话,她就服鸦片烟膏或其他毒药而死了,如《清室外纪(慈禧外纪)》中记载:
“帝病,慈禧责骂后唆帝不孝。帝崩,后痛不欲生,日夜悲伤,目尽肿。有一日,后父崇绮入视,有人听到崇绮对后曰:‘皇后如此苦痛,岁月甚长,何以为生,不如从大行皇帝于地下之为愈也。’崇绮去后,后即以身殉。人谓崇绮深知慈禧意旨,故以鸦片烟膏进后,后遂取以自尽焉。”
可以说,因慈禧的存在,孝哲毅皇后婚后的每一天都是在痛苦煎熬中度过的,同治帝载淳死后,慈禧自作主张,立同治帝的同辈,醇亲王奕譞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咸丰皇帝之嗣,继承皇位。这包藏着慈禧极大的私心、私欲,一箭数雕。慈禧考虑到载湉才3岁,这样她就又可以垂帘听政了。
立同治帝的堂弟载湉为帝,这样咸丰帝是有后了,同治帝就无后了,这样可将孝哲毅皇后置于尴尬的境地,使她这个皇后当的不伦不类,羞辱名节,可见慈禧的这一步棋,是有险恶用心的。
对于同治帝的死,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的怨恨一并爆发,她将孝哲毅皇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责骂,企图将哀伤至极的皇后逼上了绝境,以拔掉眼中钉、肉中刺。
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探明了慈禧对皇后的意思,他也深知女儿的绝境,知道天命难为,于是就促成了女儿的自杀,慈禧在短短的两年就将端庄贤淑的孝哲毅皇后给逼死了。
《清代野史大观》对阿鲁特氏的死因,有说明:
“盖载淳疾笃时,那拉氏已训责阿鲁特氏倍至。及载淳殂,载湉立,阿鲁特氏以与所草之遗诏不符,剧悲痛。事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颊曰:“尔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阿鲁特氏跪于地,泣不止。久之始还宫,益痛不欲生,旦夕悲啼,目尽肿。一日,崇绮入视,知其状,奏闻。那拉氏曰:“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崇绮出,未移晷,而阿鲁特氏之凶耗矣,年仅二十有二。”
关于这件事,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启功也曾讲述过,“(崇绮为启功的三外曾祖父),说皇后已经决定殉死,叫来崇绮,问该怎么死。崇绮跪在外面,问“不吃行不行”,皇后说行,于是绝食而死。皇后即死,慈禧去了心头大患,就过往不咎。”
一般说来,当婚姻不幸时,作为女方,有娘家做坚强后盾,做避风港湾。可是嫁到帝王之家,娘家再有势力也抗不过朝廷,更何况阿鲁特氏那样的家庭主要是为名利而活,为家族的荣誉而活(当听说八国联军要进入京城后,除了崇绮不在京,全家殉国),而基本的对家人的“爱”是放在后面的。面对女儿出现的绝境,作为父亲的崇绮没办法让女儿坚强地活下去,而是劝她殉节,以此来表示对慈禧淫威的屈服,对同治帝的忠诚,对整个清廷的忠诚,一切都是出于保全阿鲁特氏家族的目的,也许他认为这样以来,其来之不易的家族地位会更稳固吧。可怜的孝哲毅皇后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香消玉殒!如果孝哲毅皇后的性格不那么刚烈,会不会和姑姑一样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