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策》关于赵国的篇章中,有一些比较凌乱的短篇,它们的字数不是很多,内容却十分精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短文,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
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强调忠心耿耿,虽然战国时期的人们一直歌颂忠义之士,但是,当时的君臣关系真的特别松弛。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和君主的关系相对于后世来说,还是十分平等的。这也很好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士这个阶层出身,而君主们都是诸侯阶层,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和君主之间就隔了一个阶层,两者差距不太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往往会在政治斗争之下,选择跳槽。
有的时候,为了外交方面的利益,诸侯国之间还会互相派遣大臣到别国做相邦。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君臣关系其实并不那么牢固,甚至还会互相猜忌。
赵国的臣子腹击曾经私自建造华美的房屋,有一个叫荆敢的大臣对此表示不满,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赵王。赵王听说之后,立刻责问起了腹击,问他为什么要修建华美的房屋。腹击回答说,“我是从其它诸侯国逃难来的大臣,就算大王信任我,总有一天也会因为百姓的话而猜忌我。为了取信于大王,我才为自己修建华美的房屋。”赵王听了腹击的回答之后,停顿了半晌,回答道,“你做的对。”
赵王为什么觉得腹击做的对呢?这是因为,腹击的行为很明显是损害自己的名声来向赵王表忠心,赵王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了腹击,自然开心极了。
除了这种自污取信的方式,大臣们还有很多取信于君主的方式。战国时期的苏秦,因为四处游说诸侯国君,所以,经常被猜忌。有一次,他在游说秦国之后,去求见赵王。结果,赵王担心苏秦已经背叛了他,于是三天都没见苏秦。苏秦只好写信告诉赵王,自己不是什么木头都钻的铁钻,这才打消了赵王的怒气。
孟尝君取信于君主的方式,和苏秦有所不同。他来到赵国武城做官时,为了取信于赵王,他对门客们下令,不能随意修建房屋,也不能乱砍滥伐。要让赵王发现他们的能力。
从上面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外地来的知识分子们,为了取信于君主,可以说是出尽了百宝。那么,君主们对知识分子们就只能言听计从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秦武王攻占韩国宜阳之后,又让公孙郝、樗里疾等人向北进入赵国边境。赵王非常担忧,于是召见了冷向,希望冷向赶快出个主意。冷向认为,赵王可以扣押甘茂,然后用甘茂和齐王、韩王以及秦王交换。齐王和韩王为了得到宜阳,一定会用土地来交换。秦王为了得到宜阳和甘茂,也一定会交出土地或者宝物。到时候,等秦王要回了甘茂,一定会把樗里疾和公孙郝交给赵国。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国君为了处理其它国家的大臣,往往会通过外交或者战争来达到自己的要求。同样的,国君要想得到其它国家的贤才,往往也会用上一些小心机。
赵惠文王十八年,秦王夺走了赵国的石城。赵惠文王为了捍卫国家的安全,来到了卫国东阳,挖开了黄河之水,借自然的力量讨伐秦国。
在这次战争中,赵惠文王发现秦国的魏冉是个人才,于是想让魏冉来到赵国做相邦。但是,魏冉毕竟是秦王的舅舅,赵惠文王担心秦王舍不得交出舅舅。又担心在秦国的楼缓会埋怨自己。于是,故意让别人告诉楼缓,不要用逼迫的方式威胁秦王做赵相。秦王看到赵王这么客气,于是就主动把魏冉派到赵国做了相邦。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赵王和赵国的大臣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很有一套小心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心机,赵国才能维系住那么多的人才,得以和秦国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