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反复发作,医生:因为这剂“特效药”很多人忘记吃

弘辉的笔记 2024-02-23 01:57:12

郭大娘刚做完支架3个月,就总是感觉胸闷、胸痛,有时就连坐着不动都感觉心口针刺似的疼,这让经历过心梗的郭大娘如坐针毡,于是每周都让儿子带着医院跑,做了各种检查都没问题,但就是症状不见好转。

面对郭大娘的这种情况,医生考虑是患者心理焦虑引起的症状,于是就跟郭大娘和家人沟通,让她们去看看心理门诊,但是郭大娘却极其反感,坚持自己就是心脏疼,看心理门诊的人都是精神有病,自己绝对不是。

就这样僵持不下,郭大娘的儿子就与医生商量,他母亲的“心病”能不能让医生开点“心药”来医。让医生开点儿营养补充剂,他就告诉母亲是专门治她症状的进口药,试试行不行。

结果,就这样折磨了郭大娘几个月的反复胸闷胸痛,就真的让医生开的“特效药”治好了...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疗法”?郭大娘的病是不是真的?

01、郭大娘的病,在心理,不在心脏!

正如郭大娘那样,很多冠心病患者在支架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不可否认支架术后的确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支架二次狭窄等情况,但是也有很多跟郭大娘一样,各项检查都没问题但症状不见好转的情况,其实他们的问题不在心脏,而在心理。

这是由于很多患者对冠心病的片面了解及对支架本身的恐惧,担心血管里面那个“东西”出现意外脱落、断裂、移位以及担心身体会不会排异,造成心理负担。

另外,担心支架后影响正常工作,导致自己在单位或社会中受到歧视,或者长期口服药物带来的心理负担、家人及亲属的过分关心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等都会对支架术后的患者造成心理冲击,导致心理障碍[1]。

还有些患者因经历过心绞痛、心梗后的不适感、濒死感,当自身出现点不适时,就会放大自己的症状,认为自己心脏病发作,使自己越来越紧张。

所以,支架术后患者在排除心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原因后,可多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02、为什么医生开的“无效药”却成了“特效药”?

我们知道郭大娘病不是在心脏,而是在心理,那么心病还得心药医,郭大娘的病必须要消除心理上的负担才能解决问题。

那么为什么简简单单的几粒营养补充剂就能成了“特效药”呢?

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心理,郭大娘一直不相信是自己心理上出了问题,而且对心理门诊非常抗拒,这时继续劝她看心理门诊只会适得其反增加她的焦虑情绪,倒不如真的让她认为自己身体出了点问题。有问题当然得治病,那么普普通通营养补充剂也就可以成为“特效药”了,也就是说只要让她相信是特效药就可以了。这种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是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让患者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临床上称为安慰剂效应,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易受暗示的人群。

03、支架术后想要恢复好,心理状态是剂“特效药”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症状、发展及病程长短、转归和预后有很多都是由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的。而且患病后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持续影响病情,往好的方面走还是坏的方面走,都与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一项对4493名老年人6年的追踪调查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抑郁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40%,死亡危险增加60%,有重度抑郁的人群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是无抑郁人群的3.9倍。另外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有35%-4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重度抑郁发生率在15%-20%。

对于支架术后的患者而言,想要恢复得好,让心理卸下重负就是一剂“特效药”。

让患者尽可能地了解支架植入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可以接触有支架经验的患者,交流康复经验和体会。

对于一些多愁善感的患者,通过积极正向的引导鼓励,让患者融入社会活动当中,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避免心理障碍的形成。

对于已经有心理异常的患者,有时候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支架术后合并心理异常是非常常见的,而支架术后心理状态就是一剂良药,可改善支架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所以对于支架术后病人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章春艳, 余可斐, 龙海燕,等. 青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 吉林医学, 2008, 029(016):1354-1355.

[2]曾昭宁, Brown,WA. 安慰剂效应[J]. 科学:中文版, 1998(4):44-48.

[3]王丽.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016):522-523.

0 阅读:100

弘辉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