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西伯利亚,人们不仅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低温,还要面对漫长而艰难的冬天。
因此,在秋天时,西伯利亚人会成吨地储备粮食,腌制上百罐蔬菜。
他们还会用一个月时间来砍柴,将木柴堆成小山,确保家中有足够的物资,来应对接下来的极寒。
而七个月的寒冬,零下70℃的极寒,也仿佛在宣告,这不仅仅是过冬,而是生死之间的拉锯战。
那么,生存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的他们,究竟如何度过漫漫寒冬?
零下70℃西伯利亚西边靠着乌拉尔山脉,东边挨着太平洋,北边是北冰洋等。
正因为如此,那里的冬天,不仅仅是寒冷的代名词,更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每当寒潮来临后,整个世界便被冻结成了一片白色荒野。
与此同时,温度计上的水银线也在无情地往下滑,一直跌到-50℃甚至更低,到了北部极端寒冷的村落,温度甚至可以突破-70℃。
这就导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外出需要全副武装。
他们需要穿厚重的皮毛大衣,裹上多层围巾,将自己裹成一个“移动的棉包”,确保任何一丝皮肤都不暴露在外。
若是有谁因为疏忽露出一小片皮肤,那么等到室内取暖的时候,才发现耳尖、鼻子或手指已经被冻得红肿甚至发紫,失去知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西伯利亚冬日里的日常写照。
汽车也在这极寒的环境中遭遇重重考验。
每当温度接近零下四五十摄氏度,许多车辆的发动机几乎无法正常启动,稍不留神就会被冻住。
当然,西伯利亚人会想方设法地“照顾”他们的车辆,甚至使用喷火枪来加热发动机。
与此同时,汽车好不容易启动后,行驶又是新的困难。
车辆行驶在极寒的路面,车窗上的冰霜会迅速结成厚厚的一层挡住视线。
司机需要不停地刮去内外的冰霜,才得以继续前行。
呼吸也在这极寒中需要谨慎。
在西伯利亚的极地寒夜中,人们不得不屏住呼吸,用围巾捂住口鼻。
如果不加遮挡,呼出的热气在接触到冰冷的空气后会迅速凝结成冰霜,水汽甚至可能在鼻腔里冻结。
西伯利亚的冬季,对外人来说几乎是无法忍受的酷刑,而对当地人而言,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对抗寒冬的每一天,仿佛都在与自然的冷酷较量,生命顽强地在这片冰雪荒野中生根发芽。
千斤屯粮在西伯利亚的严冬,食物的储备不仅是一项日常任务,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
在这里的冬天,持续七个月的寒冷和零下几十度的低温,让一切新鲜食物几乎绝迹。
为了挺过这场“冰雪封锁”,居民们从秋季就开始了这场“屯粮备战”,在入冬前几乎囤满了整个冬季的口粮。
粮仓和地窖里堆满了土豆、大麦、面粉,还有经过腌制或干制的各种食物,这些是他们冬天的“生命保障”。
腌菜在这里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因为腌制会让蔬菜能在严寒下保存几个月。
秋季一到,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将新鲜的卷心菜、胡萝卜、洋葱等蔬菜切好、腌制、装瓶,再小心翼翼地放入地窖。
每一罐腌菜都是经过精心处理的,藏着居民们对冬季生活的希望。
在这片冻土上,肉类的储存同样需要特别的处理方法。
西伯利亚人习惯在秋天捕猎驯鹿或打捞鱼类,将这些食物腌制或风干后挂在室外晾晒,严寒会让肉类迅速结冰,像天然的冷冻柜一样保鲜整季。
对于一些新鲜的肉类,他们会切成小块放入桶中撒盐或腌制,这样可以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下保存数月。
大块的肉类则被存放在木制的储物箱里,这些被冻得硬邦邦的肉块,只有用锤子敲打或慢慢解冻后才能食用。
进入十一月前,很多家庭的存粮已经达到千斤。
谷物、豆类、面粉被装满一个个粗布袋子,堆放在地窖或户外的储藏棚里,构成了“过冬粮仓”。
西伯利亚人对于水的储备也同样慎重,因为极寒气候下,饮用水来源受限。
冬天,室外的河水早已被冻结成厚厚的冰层,居民们会提前储存水源,或者在冬季里用冰块融水。
可以说,每年入冬前的屯粮过程,是西伯利亚居民生活中最隆重的一项准备工作。
因为,食物的储备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像是一场严密的生存策略。
年复一年,这些耐寒的北方人在漫长冬季里,靠着这套储备体系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他们用智慧和劳力提前储备好食物,以抵御严寒的侵袭。
这是西伯利亚人对抗极端环境的智慧,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存之道。
一个月的砍柴西伯利亚的冬季,木柴成为了西伯利亚人赖以生存的“燃料”。
在漫长而残酷的冬天,取暖所需的柴火量十分惊人。
初秋时节,居民们便开始进入林中,选择适合的树木砍伐。
整个采集过程并不简单,他们需谨慎地挑选树龄适中的松木和桦木,这样的木材燃烧时火力更猛、持续时间更长。
而且,由于过冬需求量极大,居民们往往会组成队伍,拖着装满工具的雪橇进入森林,砍伐一整天。
伐木期间的每一天,都是一次体力的较量,因为砍好的木材,必须劈成适合烧炉的尺寸才能运回家。
劈柴的活儿不仅需要力气,还得有耐心,每一块木头都要打磨至合适的大小才能燃烧得彻底。
劈柴堆积如山,成为家家户户门前常见的风景。
为了让木柴干燥充分,人们通常会将其堆成一座“木山”,并用篷布或防水布覆盖,以免雪水渗入。
入冬前的西伯利亚村庄,总能看到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木柴堆,每一座都是一个家庭对抗冬季的屏障。
这场“木柴备战”往往持续一个月。
更重要的是,木柴的储备并非仅仅满足日常的取暖需求,它更是对冬季突发事件的防备。
西伯利亚的冬季时而大雪封门,时而停电数日,这时,充足的柴火就是保障生活的重要依靠。
面对外界的冰雪封锁,火炉成为人们唯一可靠的温暖来源,炉火的明亮也成为抵抗寒冷的希望。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炉火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团聚。
在炉火旁,人们依偎在一起,分享一天的辛劳,安静又坚定地度过这漫长的冬夜。
御寒装备除此之外,御寒的装备也相当重要。
这里的人们从很小的时候便明白,保暖装备是冬天里抵御严寒的“战袍”。
每当寒冬降临,他们便穿上厚实的皮毛大衣,裹上帽子和围巾,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
驯鹿皮靴、皮毛手套、加厚的围巾……每一件御寒装备都是精心挑选的
皮毛大衣在西伯利亚的衣橱里,占据着重要位置。
它们通常由驯鹿皮、狼皮、熊皮等制成,厚厚的皮毛覆盖到脚踝以上,即便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中,这些皮毛也能稳稳地将温暖锁住。
西伯利亚人深知,冬天一丁点的暴露都会让皮肤瞬间发紫。
因此,冬季出门时,他们的皮毛大衣通常都加厚至几层,确保自己能够在寒风中无惧地行走。
驯鹿皮靴更是不可或缺的冬季“战靴”。
这种靴子由厚实的驯鹿皮制成,靴筒高高地包裹住小腿,靴内层还铺满了柔软的毛皮。
与普通鞋子不同,驯鹿皮靴的设计是为了抵御极低温度而生,保暖性极强。
这种靴子可以让人们在零下65℃的极寒下,依然感觉到温暖。
为了让御寒装备更有效,西伯利亚人会特别关注穿戴的层次与配合。
厚重的毛皮帽子盖住头部,帽檐可以拉低到遮住额头甚至部分脸颊,确保脸部不被刺骨的寒风直接袭击。
围巾更是厚实且宽大,通常一条围巾会缠绕两三层,将脖子严密地围住。
有些人甚至将下巴和嘴巴也用围巾包裹,只露出一双眼睛,用来观察四周。
即便是手指,也不能忽视,西伯利亚人戴上厚厚的皮毛手套,手套里通常塞满细软的毛皮。
毕竟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上,手脚的温暖意味着生存,双手和双脚一旦失去知觉,便是危险的信号。
因此,有时候,暖水袋还有毛毯也成为了人们出门必带的东西。
另外,政府也做了很多“温暖措施”,比如公交站设立暖气候车厅,公家车里装加热地板,车站则配取暖器等。
结语西伯利亚的冬天不仅是一场对抗极寒的生存之战,更是一种历经磨练的生活态度。
在这片寒冷到极致的土地上,西伯利亚人用智慧和毅力应对着七个月的严冬。
他们深谙自然的无情,明白风雪带来的威胁,却始终以从容、坚韧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清晨。
或许,外人难以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对于西伯利亚人而言,这种与严酷环境共存的日子,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韧性所在。
每一个堆满的粮仓、每一堆整齐的柴火、每一件厚重的皮草,都是他们与这片极地的无声抗争,也是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
西伯利亚的冬天或许冷酷至极,但人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深沉的热爱,让这片冰雪之地生机盎然。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23年12月4日 关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气温降至零下50摄氏度》的报道
广州日报 2023年1月14日 关于《零下73℃!西伯利亚打破北半球历史最低气温纪录》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