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退役后,相信很多战友都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向往没有离别、没有营墙、没有条令约束的日子。
从此可以与家人共度三餐四季,自由自在。
因为几乎大部分战友,都是出了校门就进入了营门。
从来没有在社会上生活过的经验,所以,社会对大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一些退役的战友都声称,后悔当初走晚了,更是让不少现役的战友对退役这件事心驰神往。
战友老张,便是如此。
在退役之前,老张总觉得退役后的生活,必然是万般皆好,有璀璨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自己。
可真等到退役后,他才察觉,从部队到社会,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向往终究不是现实,而现实往往超出自己的预想。
对老张来说,退役后,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有很大变化,需要自己逐步去适应。
生活方面——
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多了。
在部队的时候,老张是甩手掌柜,家里的大事小情,他一概不操心,万事都有爱人出面去解决。
可等到退役回归家庭,家里的事情就不得不参与了。
何时交水电费,何时交燃气费,何时买车保险,何时交托管费,这些琐碎小事都要管。
哪家孩子结婚要随多少礼,哪家孩子生日需要买什么礼物,哪个亲戚生病住院需要前去探望,过年走亲戚要买哪些东西,这些事情也都要问。
孩子的学习需要他时刻紧盯,父母的身体需要他时不时询问。
一时之间,他觉得自己要操心的事情真的很多。
自己花钱的地方多了。
在部队的时候,老张觉得除了必需的日用品开支、电话费开支,偶尔请客吃饭,自己几乎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
回到社会之后,衣食住行,处处都得花钱。
家里增加了他一个人,不论是伙食费还是水电燃气费,都有所增加。
在部队的时候,老张天天穿军装,感觉一年到头有三套衣服足够。
回到地方之后,总得有那么几套得体又体面的衣服倒替,每套都得几大百,凭白增加了不少开支。
特别是上班之后,还增加了一项油费。看着每个月几百不算多,但一年到头加起来,也不是小数目。

工作方面——
在部队服役20多年,从环境到规章制度,再到工作方式,老张都已经习惯成自然。
安置到地方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氛围以及规章制度,老张很是不习惯。
一开始的时候老张习惯用部队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一些事情。
但是老张发现,此路不通。
而且相比部队,地方的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化,涉及范围也更广,很多都是在部队的二十多年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需要从头开始学的工作内容,可是让他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
福利待遇方面——
退役后,在部队时能够享受的待遇消失了,到手的工资也变少了。
这个是退役之前,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只不过,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得了,又是另一回事。
老张在部队的时候,月月到手一万多,但是转业回到地方,一个月才六千多,直接少了一半多。
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收入不增反降,这个落差,老张觉得除非当下一夜暴富,不然短时间内真的难以接受。
此外,离开了部队,自己和家属的免费医疗,再也无法享受。平时有个头疼感冒,都得自费。
虽说有医保,但医保里的钱,也算是自己的钱……
本身工资就少了,又增加了支出,老张经常为钱不够花而感到焦虑。
人际交往方面——
在部队时,大家交往的对象比较单一,以战友为主。
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基本上接触不到地方人员。
但是在地方,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像老张,当兵时间久了,做什么都直来直去,根本不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地方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可能哪句话说得不妥,就会得罪一些人。
从一个自己完全了解,完全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不说全然陌生也差不多的地方,不适应是正常的。
如何快速过适应关,是退役的战友们需要掌握的。
一方面要适应身份的转变。
退役后要将过去清零,很多战友都说过这句话,因为,退役后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一些战友回到地方难以快速融入地方生活,就是因为没有与过去的身份“划清界限”。
若总想着以前在部队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认不清眼前的现状,自己将永远无法适应社会上的生活。
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主动转变。
很多战友虽然人离开了部队,但思想并没有从部队脱离出来。
在生活与工作中,总是带着一些在部队时养成的习惯。
军人有很多优良传统值得学习,但有一些在工作中是行不通的。
只有从思想上将自己当作一个刚考入体制内的普通人,虚心学习请教工作上的问题,从最基础的学起,才能更快速地适应工作和生活。
退役后的适应之路并不简单,可能充满着许多挑战。
但积极调整心态和思想,总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希望大家都能在退役后,都能顺利地度过“适应关”,开启全新而精彩的人生篇章,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