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孩子“魂”吓丢了!张仲景千年古方,补肾填精,唤回失魂

灵松谈育儿 2024-12-21 15:21:27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意思是,受到惊吓或害怕,会扰乱气息,影响肾气。特别是孩子,受惊吓过多,可能伤到肾,导致肾精不足。肾精是孩子生长发育的 “根本”,一旦亏虚,身体发育或有影响,气血不畅,甚至出现抽动倾向。

那么,哪些情况会让孩子 “神乱了”?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

经常批评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与压力之中。巨响惊扰宝宝睡觉时,突然的鞭炮声或其他巨大声响,会让孩子被惊醒,气血紊乱。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高声争论,紧张的气氛对孩子气血运行伤害很大。

肾气不足了,孩子身体的 “根基” 就不稳,气血失和,精气不足,经络不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种问题。

门诊实例

我的一个小患者,男孩,4 岁。家长带来求诊,说孩子这一年多来总是不自觉地眨眼、耸肩,有时候还会喉咙发声。幼儿园老师也几次反映孩子在园里这些动作频繁,有的同学还模仿他的动作,家长担心是抽动症。

见到孩子时,他小动作不断,面部表情也比较丰富,明显难以自控。家长补充说,孩子三岁前还好好的,三岁之后却逐渐出现这些奇怪的表现。

我观察了一下,觉得这不是孩子调皮捣蛋,更像是受了外界刺激,身体机能上出了问题。结合中医的角度分析,发现孩子 “先天能量” 不足,肝气虚、胆气弱,天生就比较敏感胆小,对陌生环境和突然的声响特别害怕。

于是我提醒家长,孩子可能曾被吓过。家长这才想起来,孩子三岁那年,家里来了个很吵闹的亲戚,孩子被吓得大哭,之后就变得有些不安。从那以后,他就慢慢开始出现一些不自主的动作,一开始比较轻微,后来越发频繁。

再加上孩子入幼儿园时不太适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些事情一步步影响他的身体气血,使得经络不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的抽动模样。

孩子的根子在 “惊恐”,要慢慢帮他调理紊乱的胆气和肝气,恢复气血顺畅。

刻诊: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现于风关。

辨证:胆虚肝郁,肾气不调

治则:温胆疏肝,补肾理气,通络定抽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远志,石菖蒲,柴胡,郁金

(无克数:中医讲究 “一人一方”,方子套不得,套了就难对症,既耽误时间也费了钱力。)

二诊:眨眼和耸肩的频率有所降低,食欲有所增加,睡眠仍不太安稳,但惊醒次数减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安静状态下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继续使用原方,加炒麦芽以促进食欲。

三诊:抽动症状进一步减轻,不再频繁出现喉咙发声,在家长的引导下能有意识地减少动作。饮食基本正常,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正常排便。调整方药,去枳实,加入太子参以益气健脾,巩固疗效。

随访:已能在学校和家中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抽动症状基本消失。

饮食、睡眠、二便一切正常。嘱家长继续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并定期复查,暂时未见异常。

0 阅读:0

灵松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