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百馆之城锦绣天成

太原日报 2025-01-07 20:23:43

晋祠天龙山景区成为太原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同时拥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景区荣誉的12家单位之一,荣列全国文博文旅行业的第一方阵。

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列入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晋商博物院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

开展太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三普文物复核300余处,新发现文物30余处。

2024年全年,我市文物景区、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212.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4832.14万元,我市不同类型的文博单位以不同的方式和形象迎接八方来客,无论是太原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或是感受锦绣太原的历史文化,或是寻觅时间的印痕,都能在我市文博场馆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完美选择。

过去的一年,我市持之以恒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类博物馆,倾力构建“博物馆之城”,太原文物事业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保护第一

考古实证太原历史

我市文物系统夯实文物保护根基,推进深化考古,实证太原历史。

晋阳古城遗址二号建筑基址本体保护等1处大遗址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晋祠圣母殿彩塑保护修复等4处修缮项目方案获批,阳曲大王庙大殿壁画等5处修缮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晋祠碑碣壁画、永祚寺等2处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项并通过验收,大关帝庙等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立项5个,其中3处项目方案获批。国家文物局试点开展的晋祠古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验收。

持续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并配合开展第六批省保“四有档案”编制,开展太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梳理文物名录。

深化考古发掘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速推进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及一期建设。

深化文明守望工程,遴选公布45处可认养文物建筑,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渠道。深化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全省推广。

有效利用

四类博物馆展风华

持续打造经典博物馆。建成开放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市成为全省一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地市。全市博物馆总数达101座,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太原市博物馆“何以山西”博物馆主题研学,入选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晋阳荣耀”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入选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持续打造智慧博物馆。“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赴希腊巡展,通过科技赋能文物,向世界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从“国保”实物样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和元素,让文物更“鲜活可触”。

持续打造群众博物馆。依托唱经楼、玉堂春等府城古建遗存,建设“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与群众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持续打造红色博物馆。梳理整合我市红色资源,编制《太原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传承红色基因,荣获全省第三届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优秀讲述人”7名,荣获山西省第四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和志愿组“双第一”。

挖掘价值

打造文物旅游热点

加强文明研究阐释,举办“晋祠学”学术交流会,助力太原文化建设与发展。

第三届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大会、黄河石窟寺联盟大会、第二届万里茶道国保单位联盟大会相继召开,持续发挥好黄河寻根问祖、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平台作用,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增强三晋文化影响力和太原文物业界话语权。

深化“省校合作”,推动复旦大学安介生教授研究团队和我市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常一民研究员及其领衔的名家工作室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打造文物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经过5年申报创建,晋祠天龙山景区成为太原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精品景区金字招牌不断擦亮。2024年,我市文博单位接待游客1212.1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4832.14万元,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37.06%和56.51%,文物经济社会贡献率持续提升。

加强国内外交流互鉴,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再次走出国门赴希腊,吸引世界目光,推出“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广西站)等23场展览国内巡展,引进“玉耀长河—凌家滩文化展”等8场展览,赴同济大学举办“名都自古并州”展及系列宣传,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

融合发展

城市文脉生生不息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国务院核定发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一级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和天龙山博物馆,荣获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殊荣,使得2024年文博文旅圆满收官,更是新的征程、新的起步。我市文物系统加强管理服务,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的过程,充分享受文物保护成果和优质文化资源;考古为基,学术为本,研究好阐释好晋阳文化、三晋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让文物活起来,点燃文化烟火气,讲好太原故事;构建科技+文物+文化矩阵,我市正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今后,围绕持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文明守望工程,要以世界眼光做好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等遗产保护研究传承,推进东山古墓考古发掘,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城市文脉生生不息。

围绕持续打造“博物馆之城”,推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数量、质量双提升,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发挥我市101座各级各类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加强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打造更多“小而精”“专而美”的群众身边博物馆,让优质文物资源直达百姓家门口。

围绕持续发出太原、山西乃至中国声音,依托太原丰厚文物资源,继续开展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等国内外交流互鉴巡展,推动我市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擦亮“唐风晋韵·锦绣太原”亮丽名片。发挥好黄河寻根问祖、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作用,扩大我市发起的黄河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朋友圈”,增强太原知名度、美誉度。

围绕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充分挖掘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完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协同保护机制,加大革命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力度。深化文物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不但种好文物保护利用的“田”,还要深耕“吃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地”,丰富旅游业态供给,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城市归属感,助力全市加快建设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 陈辛华  太原晚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