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母亲名字是如何“演变”的,伟人为何不知母亲真名?

三楼有泡芙 2024-12-17 03:45:3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在以往有关毛泽东的党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提到毛主席的母亲,人们只看到“文七妹”这个名字。而直到2005年夏天,毛家后人两赴莫斯科,在俄罗斯国家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里,找到关于毛主席母亲名字的珍贵资料。

自此在韶山的毛主席故居和毛主席纪念馆里,正式更换了毛主席母亲的姓名,而这已经是韶山对毛主席母亲名字宣传上面的第三次演变。

01

毛主席母亲名字的三次“演变”

1、最初宣传使用的名字是“文氏”

最初在故居和纪念馆里,毛主席母亲照片说明词中写的是“文氏”,当时在旧社会,农村妇女一般是没有自己名字的。因此在最初的时候,馆内的介绍资料,一直以“文氏”来称呼伟人的母亲。

2、经过查证调整为“文七妹”

直到1966年冬天,在毛主席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内,讲解员在给红卫兵讲解到毛主席母亲无名字时,有人提出质疑,并拿出油印件,上面找到毛主席说过的内容:

“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

这声质疑,可让陈列馆的工作人员蒙了,他们紧急请示了馆长,开始查证毛主席母亲的名字。

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先后查找了毛家四修族谱,以及毛主席父母的墓碑,上面写的都是文氏。这可难倒了工作人员,于是他们又赶往唐家圫,前往毛主席的外婆家进行查证。

在通过对毛主席表兄弟等人的详细访问后,得知毛主席母亲在娘家并没有“文其美”这一名字,只不过因为她排行老七,大家都叫她“七妹”。研究人员认为,当时毛主席对斯诺讲的应该就是“七妹”,因此在后来展馆的宣传中,将毛主席母亲的名字,改为了“文七妹”。

3、前往莫斯科找到真实姓名“文素勤”

在2005年的夏天,毛氏后人两赴莫斯科,在俄罗斯国家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里,找到一份在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里面在母亲一栏中,写着名字为“文素勤”。

这份长达28页的履历表里,清楚地写着:

母亲:文素勤。生于1863年(应为1867年)的湖南省湘潭县四都太坪土凹。是中农之家的子女,出嫁后,娘家即变为贫农,本人是极勤劳的乡村劳动妇女。1919年8月去世。

2007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寻踪毛泽东》一书中,将这份履历表影印在了书内。

有了这份珍贵资料的佐证,在2009年毛主席的故居和纪念馆内再次更新了此毛主席母亲的名字,工作人员换上了“文素勤”。

02

毛主席为何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

以往我们看到有关毛主席母亲名字的介绍,都只能看到“文七妹”这个名字,难道主席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姓名吗?

毛主席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因为前两个孩子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为了能让他平安长大,母亲抱着他回到娘家唐家圫,专门来祭拜一座石观音小庙,认了一坐巨石做干娘,因此毛主席还得了一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主席的童年一直在外婆家长大,直到8岁才将他接回韶山读私塾。16岁时,他又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说他不知道母亲的真实名字,也是不足为怪的。

但毛泽民不同,他自幼在父母身边长大, 直至25岁才离开家乡,特别后期母亲生病,他陪同母亲前往长沙看病,陪诊抓药,所以对于家庭的了解自然比毛主席更清楚,因此他最有可能得知母亲的真实名字。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毛主席给斯诺说的是“文七妹”,是属于昵称,毛泽民在正式档案中写下的“文素勤”为正式名,两者并不矛盾。

《在寻踪毛泽东》一书中,对毛主席母亲的称呼,仍然以“文七妹”为主,可见两个名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03

伟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文七妹,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虽然没有念过书,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她是一位怀有慈悲心的人,慷慨且仁慈。

在饥荒年,到处都是乞讨的穷人,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而她经常瞒着丈夫救济穷苦的人,善良的本质一直影响着毛主席,使伟人从小就对弱者极富同情心,经常帮助他人。

在毛主席六七岁上私塾的时候,中午是自己带饭到学校吃的。他发现自己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里穷吃不起饭,中午从来都是饿着。于是毛主席每天在家里多带点饭,把自己的饭分给黑皮伢子吃,而自己就饿着肚子。

细心的母亲发现儿子最近中午带的饭很多,但晚上还更能吃了,感到非常奇怪。在母亲关切的询问下,毛主席才说出了实情。

母亲知道真相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做得对,并且每天中午还多准备了一份饭,让两个孩子都可以吃饱。

16岁的毛主席听说了一个有趣的学校,西方的新知识教授得较多,让毛主席产生了极高的兴趣,但父亲却不同意他去。

还是母亲坚决地支持他,并与他一起劝说父亲,还请了许多亲朋好友一起来说情。在众人轮番的劝解下,父母得答应了毛主席的请求,才让他能如愿地走出了家乡。

在外求学的几年中,母亲身体也每况愈下,主席一有时间就回家探望。1918年6月,25岁的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匆匆探望了母亲后,就去了北京,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开湖南。

1919年,毛主席来到长沙,主持新民学会会务,同时担任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母亲在此时病情也有所加重,在毛泽民和毛泽覃的护送下来到长沙治病。

毛主席当时在一边教学,一边组织爱国运动,在繁忙的工作下,仍然腾出很多时间陪在母亲身侧,孝敬母亲,竭尽人子之责。

对于52岁的农村妇女来说,这次来到省城长沙已经实属不易,毛主席深知这一点。于是抽空安排母亲、弟弟们一起,在长沙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而这张合影却是毛主席全家第一张照片,也是他与母亲唯一的一张照片。

这张合照上,母亲坐在中间的椅子中,仪态端庄、神态慈祥,看起来身体并不似久病的虚弱,想必当时一定心情是非常愉快的。而三个孩子站立于她两侧,能看出一家人幸福的状态。

没过多久,母亲就由弟弟毛泽民护送回家,而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母亲在家中病逝了,病逝时嘴里一直唤着“石三伢子”,带着这份思念离开了人世。

毛主席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后,带着在长沙上学的三弟连夜赶路直奔家中,但仍然迟到了一步,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

守在母亲灵前,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作为母亲最疼爱的长子最后却没能送别最后一程,带着不舍,带着悔恨,主席悲痛万分,痛哭流涕,他含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首诗《祭母文》,将自己对母亲思念、对自己没能陪伴的悔恨之情抒发在了诗词中。

此后在1925年和1927年,毛主席都曾回过家乡短暂停留,去父母的坟前祭拜,以诉自己思念之情。

后来主席在给好友邹蕴真写的一封信中提到母亲时,他写下这样的评价:

“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

在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再次回到家乡,已经65的他,在故居中对着父母的相片久久凝望,过了好一阵,他才缓缓地对着旁人说:

“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头上生了疱,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

这句话道出了伟人心里的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父母双亲的离开,是他心里挥之不去的痛。但为了建立新中国,为全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生活,他牺牲了太多了。

伟人一生对人慷慨,对自己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母亲的高尚情操影响了他,毛主席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蛋糕]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年12月14日-《见证毛主席母亲名字的演变的历程》

人民资讯:2021年5月9日-《毛主席缘何不知母亲的真实名字?》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年12月14日《见证毛主席母亲名字的演变的历程》

人民资讯:2021年5月9日-《毛主席缘何不知母亲的真实名字?》

0 阅读:6

三楼有泡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