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双相吗?当心与这种人格障碍弄混

昭阳医生[已注销] 2022-06-24 14:25:59

Q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它与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不同?

A:

提起双相情感障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它是一种抑郁相与躁狂相交替发作的情感障碍,患者的最大特征就是情绪的不稳定,心境时高时低,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有另一种人格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特征极为相似。

它同样非常危险,却因罹患人数较少,仅占普通人群的1%-2%,而不被大众熟知。

它就是被称为“咨询师杀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不稳定的情绪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境是快速变化的,并且他们的情绪明显过度。

一方面,他们会感受到极度的不安全感,低自尊、空虚感非常强烈,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他们又会产生与上述情绪完全相反的兴奋感和全能感。

两种迥异的情绪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切换,这导致它有时会被误诊为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患者情绪的两极变化,也映射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之中。

在和他人相处时,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态度会在极端理想化和过于贬低之间不断变化。

上一秒,TA有可能极度依赖他人,很快建立亲密关系,将对方当做最好的朋友;

下一秒,当TA的依赖需求无法被满足时,TA就会攻击、贬低或挖苦对方,对对方充满敌意。

这种极端的变化,让患者很难与其他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

不稳定的自我意向及冲动行为

普通人对自我会有较为稳定和全面的认知,但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对自我认知比较模糊或者扭曲,常常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

简单来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是相互矛盾且不连续的,完全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状态。

当他们与他人正常相处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积极正面的,觉得自己非常优秀,自我认同感很高;

当他们与他人闹掰了,他们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厌恶,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比常人更害怕被抛弃。常人可以将分别合理化、正当化。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却会将原因归于自身,不断自我贬低,甚至为了挽留对方,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

这伴随而来的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他们会故意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比如自残、自杀、滥用药物等,用自己的生命威胁对方不准离开。

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这对心理咨询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否则就很容易受到患者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咨询也很难顺利开展。

既然边缘性人格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相似,那应该怎么区分它们呢?

方法其实是有的。

情绪变化周期

两种障碍的患者情绪都是极其不稳定的,但它们在周期变化上有显著不同。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更快,某一种情绪的维持周期较短,有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会切换。

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维持周期更长,临床上认为躁狂相至少持续1周,才符合双相的确诊条件。

另外,相比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连续病程,双相患者通常会有持续大段的缓解期,在这个期间他们的状态与常人无异,情绪稳定,直至下一次发作来临。

触发情绪因素

诱发两种障碍的原因尚不明确,通常被认为是生物、社会、心理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但它们的主要诱因有明显区别。

但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精神疾病家族史患病的可能性更高,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性高达70%。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是受到外源性刺激导致发病,比如童年创伤、情感虐待、性虐待等突发应激事件。

在年龄上,双相情感障碍多发于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首次发作时患者年龄一般≤25岁;而边缘性人格障碍多发于童年时期,因童年经历而导致。

自残冲动迥异

双相被称为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因为患者容易出现冲动和敌对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一般出现在患者抑郁相或躁狂相严重时期。

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病程是持续性的,所以他们的自残行为更加高发,当他们感受到被抛弃,就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自残行为。

临床调查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残风险比双相患者高出1倍以上。

并且相比双相患者以“死亡”为目的的自残,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主要是“伪自杀性自残”行为。

除了以上提到的3点以外,两者在治疗应答上也大有不同。双相以精神科治疗为主,心理咨询为辅,而边缘性人格障碍则恰恰相反。

双相和边缘性人格障碍存在共病的可能性,如果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可以同时被诊断出两种疾病。

不管是哪一种,其严重程度都不容小觑。

当出现类似症状时,一定要尽早求医,别让疾病拖累你的生活。

0 阅读:3

昭阳医生[已注销]

简介:昭阳医生APP 国内领先的精神心理领域互联网诊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