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越南的机遇与挑战:一场新兴市场的深度博弈
一、机遇:为何越南成为企业出海的热门选择?

1、政策红利与成本优势
1.1 政策红利
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2021年新《投资法》引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均可独资经营。
税费优惠方面,属于《2020 投资法》规定的投资优惠营业项目及投资优惠地区,企业可以享受以下税费优惠:
(1)企业所得税优惠。高科技企业、投资优惠地区的企业可享受“二免四减半”、“四免九减半”,甚至“六免十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
(2)依出口税、进口税法律之规定,免征对于用以营造固定资产之进口货品之进口税;用以生产之进口原料、物资及零件之进口税;
(3)减、免土地使用金、土地租金、土地使用税;
(4)计算应纳税所得时折旧快、增加得以扣除的费用。
越南政府通过自贸协定(如CPTPP、RCEP、越南-欧盟自贸协定等)降低出口关税,使“越南制造”的货物产品更具性价比。
1.2 成本优势
越南的社保负担比例、总体税负比例,均低于国内,单是这两项就可以为赴越企业节省10%以上的成本。
此外,越南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的一半(月薪300-400美元),人口年龄中位数不到33岁,年轻人口占比56%——高达5672.8万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充足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越南年轻人占比,且消费观前卫,也是内需和消费的最重要的力量。
越南从北到南,港口众多,便于海运,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如,海防港(北部第一大港)、岘港(中部第一大港)、金兰湾(南部,世界三大天然深水港湾之一)、盖梅港(Cai Mep,位于巴地头顿省,越南第一大深水港)、胡志明港(南部第一大港、全国最大的国际港口、集装箱港)等。
2、地缘战略与市场潜力
越南位于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关键节点上,政局稳定,有力接纳和承载了不少外溢转移的产业。
越南是唯一同时与中国、美国、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通过18个自贸协定覆盖全球60%经济体量,成为企业规避贸易壁垒、拓展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的跳板。
2024年越南GDP达4,763亿美元——世界第33,同比增长7.09%。数字经济规模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电子商务占比最大达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交通和食品行业、在线旅游以及网络媒体分别约为40亿美元、50亿美元和60亿美元。
越南正快速迈向无现金社会,通过二维码和电子钱包支付日益普及,数字支付交易总额(GTV)从2023年的1260亿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1490亿美元。数字贷款余额增至60亿美元。
越南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全球份额显著,三星、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已在此形成完整供应链。
3、行政改革与基建升级
2025年越南启动自1986年以来最大规模行政改革:
(1)裁撤20%政府部门:合并计划投资部与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与建设部、通讯传媒部与科学技术部、资源环境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撤销劳动荣军与社会部,其职能将分别转移至内务部、教育培训部、民族委员会和其他相关机构;撤销企业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将转移至财政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撤销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其职能将分别转移至财政部、国家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将政府宗教委员会并入民族委员会,成立民族宗教委员会;(2)全国63个省、直辖市合并为32个;
(3)撤销全国705个郡、县级行政区;
(4)全国10595个乡、坊级行政单位合并为2500个。
2月24日的工作会上,苏林同志提出近期至少削减30%的营商限制条件,力争在2至3年内成为东盟投资环境前三的国家。
同时,政府计划投资深水港、光伏发电、核能发电、中越互联互通铁路、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目标2030年将工业用电缺口从12%降至5%,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从21%降撤销至15%。
二、挑战:隐藏在机遇背后的风险与成本
1、政策与税率变动
越南的法律法规的变更相对频繁,很可能直接影响外商投资的收益和准入。
2024年起,越南将跨国公司实际税率从最低5%提高至15%,直接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负面清单中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如国防、经营讨债服务等)需谨慎评估,部分有条件投资经营的项目要求外资持股不超过50%或需与本地企业合资。
越南实行外汇管制政策,越南盾是非自由兑换货币,且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会削弱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南盾年初与年底的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与美元汇率一般波动5%,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则更大些。
2、供应链与基础设施短板
越南供应链成熟度不及中国,工具制造、精密部件、工业模具等都严重依赖进口,甚至连生产医疗口罩所用的无纺布都得进口。
越南的基础设施整体较差,南北高速公路仍未贯通,全国铁路系统已经运营了100多年了仍未进行现代化升级(货运时速约30KM/H),港口现代化程度低,导致整体物流成本排在世界前列,占GDP比重高达21%(全球平均12%)。尽管政府有意快速推进高速路、铁路项目,但仍受限于其资金不足。
电力供应不稳定问题突出,近年“电荒”频发,且进口电力受限于线路载荷、法规而无法完全填补目前的电力缺口。尽管全国的风电、光伏项目建设了不少,但是因国家电网载荷不足而利用率低。2024年底总装机容量接近5吉瓦,但大部分风电场仍在审批或建设阶段,真正投入运营的不足40个。截至2024年越南的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近5%,相当于一个大火力发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3、文化差异与本土化挑战
越南民众对“中国制造”存在历史偏见(如早期国内摩托车低价竞争以及其媒体的“偏向性”报道导致中国产品质量形象受损),需通过本地化生产、品牌建设重塑信任。例如,中国产汽车品牌要打破日韩系在越南的“垄断地位”以及本地汽车品牌(Vinfast)的夹击,需要任重道远
此外,越南劳动法收紧外籍员工配额(电子厂不超过15%),且工会在劳资谈判中影响力较大,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4、经济依赖与外部风险
24年的时间里,越南GDP增长了约15倍,而进出口贸易额却增长了26倍有余。越南经济高度依赖出口(2023年占GDP 70%,2024年升至79.9%),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如,《越南网》报道称,目前中国是越南第一大蔬果出口市场,占该国蔬果出口总额的65.2%(约2/3)。2024年前11个月,越南对华出口的果蔬、水产品成交额分别达到41亿美元、14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28.7%、23.2%。过于依赖某单一出口市场,极易受到需求端的波动影响。
地缘政治方面,中美博弈加剧越南对中国的复杂态度,部分领域存在隐性抵触。此外,还有可能因海上问题而存在抵触。
三、策略建议:如何在越南市场“避坑”与突围?
1、聚焦高潜力赛道
优先布局半导体(越南计划2030年建成10座芯片厂)、绿色能源(海上风电目标6GW)及数字经济(电子支付渗透率目标80%),利用政策补贴(如半导体税收减免30%)抢占先机。
此外,污水收集与处理、空气净化、固体排放物的收集与再利用、垃圾发电等环保项目,也是中短期内越南市场紧缺、并得到政府得到大力支持的前景可观的行业领域。
2、深度本土化运营
(1)供应链:在北宁-海防经济圈、胡志明市-平阳-同奈经济区等布局工业园,与越南本土巨头(如Vingroup)合资,降低土地成本(较中国低30%)。
(2)人才:通过Shopee、Lazada、Tiki、TikTok shop等平台覆盖85%电商用户,同时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以及与国内高校(如广西民大)合作培养“中越通”人才。
(3)合规:聘用本地有实力、有信誉、“中越通”的律师事务所、法律公司、审计单位等专业机构的专业人才应对越南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变化,参与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环保项目、高新技术、品牌设计等项目以获取政策倾斜。
3、风险对冲机制
分散投资: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地区或政府层级,关注南部石化集群(如巴地头顿省)等新兴区域。
金融工具:利用越南盾汇率波动风险对冲工具,规避外汇管制限制。
保值工具:通过投资当地有前景的项目达到资产保值增值。
……
4、品牌质量制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服务更加多样化,对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出海企业应摒弃“低价占领市场”、挣一笔快钱再挪一个窝的错误观,坚持以品牌质量俘获消费者的心,才能持续稳定地赚取消费者的钱。如,本田(Honda)自1996年进入越南以来,始终坚持“品牌质量制胜”战略,不跟进低价恶性竞争,乃至“Honda”成为越南消费者心中不二选择的摩托车品牌,甚至以“Honda”代指越南语的摩托车。

结语
越南正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节点,其“制造升级+数字革命”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政策波动、基建瓶颈与文化差异构成的“三重门”,要求出海企业、个人投资者必须摒弃“中国经验主义”,以敏捷供应链和深度本土化策略,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实现可持续增长。
正如国内最早出海的饲料公司新希望,1999年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第一家公司以来,通过26年本土化实践证明的:以“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战略,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是成功的关键。新希望的产品和行动,不仅打破了越南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还牢牢占据了越南饲料市场的龙头地位:越南饲料市场第四、鱼料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