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国很多人都会想到军工复合体这个名词,现代被信息轰炸的人们很容易从网络中了解“军工复合体”背后的含义,大体来说就是军工产业尾大不掉,成为一股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已经是非常厉害了,方面特朗普派往阿富汗的军费调查小组乘坐的专机直接在空中被击落,足可见这群人的嚣张之处,但是即使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和冷战时期苏联的军工复合体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苏联军工复合体就是国家本身,他们直接代替国家进行决策。

苏联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国家,在二战中苏联以数千万人的牺牲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虽然最终胜利了,也获得了世界两极之一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对苏联来说却非常没有安全感,两级世界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就要冒世界大战的风险。更不用说在二战结束初期美西方国家就迅速对苏联展开了不流血的竞争。
因此自从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就大规模发展军工产业,所有和尖端武器挂钩的项目一定会被批准,无论听起来有多么荒唐离谱。比如60年代苏联的核坦克计划,手提箱核弹计划等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都冷战期间美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很高了,常年在国民总产值的8%以上,但是和苏联相比还是小意思。
苏联从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军费开支逐年提高,到70年代中期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8%,全国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专门研究武器装备,剩下的三分之二也有超过一半是在研究和军工相关的科研项目。苏联军工产业也是逐年增强,每年苏联生产的武器装备能够武装一个中等军事强国,简直是丧心病狂。

苏联的穷兵黩武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斯大林时期表现不太明显,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所有上升,但是赫鲁晓夫本人还是非常注重民生的,国家开支的大头还是花在了民生方面,比如著名的“赫鲁晓夫”楼,种植玉米计划,这些都是有益于人民的好计划。但是在1967年赫鲁晓夫因为党内的政变被迫下台,他的接任者勃列日涅夫成功将苏联军工复合体放出了笼子。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成为苏联领导人,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老好人性格,对谁都很宽容,这对于苏联背后的权贵们很重要,他们可以在背后大笔捞钱而不用担心被清算。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肆意纵容之下,苏联的军工产业越来越庞大,武器装备年产量越来越夸张,军工复合体和政府的绑定越来越深。

到1980年左右,苏联的军火产能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该年苏联现役总兵力超过500万人,装备有约五万辆坦克。最新锐的T-72坦克苏联能做到年产3000辆,总产量更是达到了2.5万辆。BTR系列坦克生产超过七万辆,BMP步兵战车总产量3.5万辆。在空军方面,苏联的飞机就像天上的鸟一样多,米格战斗机,图-22/95系列轰炸机和直升机年产超过2000架。
就算是最薄弱的海军,苏联红海军也建造了四艘航母,年产6–8艘核动力潜艇,拥有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超过150艘,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海军强国。军工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的后果是军工复合体钳制了苏联政府的决策,比如1979年苏联决定入侵阿富汗,只要当时勃列日涅夫脑子没有彻底坏掉就不该这样做,但是在军工复合体的裹挟下苏联还是入侵了,最终间接导致苏联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