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而二。
其一,三国魏蜀吴,全年处于备战状态,有的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士兵,异族在三国面前反而成了小儿科。
其二,三国时期,纵横两汉四百年的北方匈奴已经衰落,鲜卑族虽然暂时填补了匈奴在草原的权力真空,但尚不足以挑战中原,乌桓倒是时不时的南下牧马,但也算不上头号劲敌,剩余的东胡之流,还拿不上台面。
三国太强,异族太弱,所以异族在三国时代根本无力觊觎中原。
异族虽力弱,三国可不是善主,轮番上阵蹂躏异族。
曹操征匈奴乌桓,孙权平山越,诸葛亮抓孟获七擒七纵,跟三国混战比起来,打的异族都是小角色,经历的都是小场面。
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趁机也把和袁绍结盟的南匈奴降伏,匈奴单于都被扣押在邺城,曹操直接派人去管理匈奴各部。
曹操远征乌桓,白狼山一战,乌桓算是以逸待劳,蹋顿打算趁曹操劳师疲弊之际突袭,没想到曹操阵营中有张辽这号猛人,亲自率军打先锋,乌桓还是太菜,被曹军击溃,蹋顿被斩杀,余众二十万皆降。
曹操西征韩遂马超时,捎带着也把马超背后的羌、氐部落收服,马超有一半羌族血统,被曹操爆锤后投降了刘备,自此后羌族对于蜀汉算是半臣服状态。
曹操的黄须儿子曹彰镇守北境,先平定了乌桓的叛乱,又降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几万大军,曹氏父子基本上解决了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以及西方的羌。
诸葛亮平南中七擒孟获有演义的嫌疑,正史《三国志》对此记载并不详细,寥寥数语:“南征四郡,四郡皆平”、“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这说明西南异族实力太弱,不值得大书特书。
异族被击败后,基本上都臣服于征服者,要给征服者提供兵员和军费。
曹操降伏南匈奴后,南匈奴为曹操提供兵员劳役;白狼山一战击溃乌桓后,曹操把乌桓投降的六万精骑编入曹军,成为曹操专属私兵。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一下子鸟枪换炮,“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钱哪来的,肯定不是大风刮来的。
孙权时不时的就进山抓壮丁,整个南部山越都成了他孙十万的取款机。
魏蜀吴三国战力太强,是经历多次混战后才形成的鼎足之势,战斗力成色十足。
匈奴、鲜卑、乌桓、羌、山越、南蛮和三国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乱世出英雄,三国出了数不尽的良将和军师,随便拿一个出来就能打的异族满地找牙。
环顾四周,哪还有异族敢挑战三国。
但“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尽是鼠辈出”,国运和人的命运是一样的,有起就有落,三国结束后,司马家虽然一统华夏,但怎奈司马家太菜,八王之乱后,五胡趁晋室内乱侵入中原,导致生灵涂炭、华夏失色。
要是魏武大帝、诸葛丞相看到这个场面,该是何等痛心疾首:后辈小儿俱是无能之辈,要是我辈尚在,异族蛮奴焉敢如此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