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啥水平?那年科举,文曲星来了,都难考上

生活中的事儿 2024-10-12 21:10:51

有的朋友对状元的概念比较模糊,那咱就来好好认识一下。看这里,这是现存最早的状元试卷,是赵炳忠在 25 岁时所写。这份试卷共 2460 个字,没有一个错别字,也没有一处修改,字迹规整得如同印刷品一般。要是有人觉得这很简单,那不妨想想街头的一种游戏,让你从一写到三百不出错就给你送娃娃,这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再看看这试卷上的红色小圆圈,这是古代考官在文章精彩的地方画的,这就是所谓的可圈可点。

科举考试一般三年才举行一次。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历史中,总共才出了六百来名文状元。这一路走来,可谓是艰辛至极。首先是 “童试”,范围大概和现在的城市差不多。考生们都叫 “童生”,跟年龄大小没关系,就算你三四十岁了还没考中,那也还是 “童生”。只有考中了,才能成为秀才。

接着是 “乡试”,秀才们到全省范围内进行考试,考中的就是举人,而全省第一名则称为 “解元”,比如唐伯虎就是解元。

然后是 “会试”,这是全国范围内的选拔,能到这一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不过,考生们的终极目标是最后一步 —— 殿试。殿试上榜的人被称为 “进士”,他们是 “天子门生”,因为是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可能大家对这个还不太理解,那就举个例子。

北宋嘉佑二年,有四十万人报考,到了殿试这一步,就只剩下 388 人。其中有苏轼、苏辙、曾巩这三位唐宋八大家,还有成都理学创始人程颢,以及喊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张载。然而,这七个人都没能进入殿试前三甲。那一年的状元、榜眼、探花究竟是谁呢?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