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特朗普上任之初,中美关系曾有短暂“蜜月”迹象,中国受邀派高级代表团出席其就职典礼。特朗普还期望百日内访华,并宣称中美联手可以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然而,中美关系此后却并没有出现外界期待的根本性改善,而是在贸易战中针锋相对。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增持235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843亿美元,连续第二个月增持。从市场角度看,2月美国国债价格上涨,中国对美债整体持有量增长与此相关。具体操作上,中国净卖出48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同时净买入151亿美元短期国债,体现出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中国增持美债,是多重因素权衡的结果。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国债传统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增持美债有助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外交层面,这一行为无疑释放出加强中美合作的积极信号,既有助于维持中美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也向美方传递 “中美经济相互依存” 的现实。然而,特朗普政府却摆出“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架势,竟然还对华加征高额关税。
本月初,特朗普宣布加征对全球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下手最重。迄今为止,美方连续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税率已高达145%。这一举动与中国增持美债形成鲜明反差。中方迅速反击,4月11日宣布将对美关税提高至125%,并指出美方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已沦为数字游戏和笑话,若美方继续这一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但是,若美方执意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实际上,特朗普挑起贸易战,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
从政治层面来说,特朗普试图通过强硬关税政策迎合部分国内政治势力,巩固自身政治支持。竞选期间,特朗普多次宣称关税措施将为美国带来巨额新收入,并将用于削减预算赤字、推动减税和资助新政府项目。经济层面,特朗普政府错误地认为加征关税能减少美国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然而,过往贸易战经验早已证明,关税战往往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从美国国内来看,加征关税导致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成本大幅上升,实际购买力下降,冲击国内消费市场。以特里精密骑行服装公司为例,今年已为进口商品多支付2.5万美元关税,2026年预计面临120万美元关税成本,关税重负让企业难以生存,充分说明关税最终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换言之,关税战现时非但无法削弱中国,反倒先重创了美国制造业。
从全球层面而言,加征关税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打乱现有产业链布局,不仅影响中国对美出口企业,也使依赖中国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美国企业遭受重创,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从战略层面,白宫多位官员表示特朗普真正目标是对付中国,但这一关税政策已引发金融市场动荡。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对等关税”后,美国国债市场遭遇“自200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抛售”,主要反映在美国国债收益率多日上涨上,表明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感到担忧。中国作为美国国债重要海外第二大债主,未来可能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减持美债。
有分析指出,中国增持美债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理性决策,而特朗普政府不顾市场变化和经济规律,执意对华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手段打压和遏制中国经济发展,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中美两国经济利益,也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冲击。但也有观点认为,特朗普加征关税是施压谈判手段,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以实现其在贸易协议中的有利地位。不过,面对美方关税讹诈,中国有足够战略定力与政策工具应对挑战。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在这场较量中,中国握有多张王牌。日益多样化的出口市场,让中国不依赖单一市场,降低贸易风险;巨额美国国债既是资产,也是对美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力;对关键战略矿产的掌控,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对危机时国家体制上的优势,让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德国媒体更是直言,特朗普疯狂的关税政策最终将迫使中国甘拜下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中国经济已强大到美国无法摧毁,特朗普注定要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