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中部,东与常平镇交界,南接大朗镇,西至寮步镇,北邻横沥镇,西北与茶山镇相连。 辖区总面积23.8平方千米。 东坑镇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坑镇常住人口约为187877人。
气候
东坑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长夏无冬。夏季多吹偏南风,暖热多雨;冬季多吹偏北风,温和少雨。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少,季风明显,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及寒露风、霜冻的侵袭。
地形地貌
东坑镇地形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整体地势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是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河渠交织,是主要的农业产区;东南部为连绵丘陵,植被茂密。镇内寒溪河和东坑河意义重大,寒溪河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和灌溉水源,东坑河则为城镇增添活力,河岸是休闲佳处。这种地形地貌造就了东坑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态环境。
著名景点
东坑农业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农业园占地面积广阔,这里汇聚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优美的自然景观。园内设有多个特色农业种植区,引进了荣锦园葡萄种植、蓝朋友蓝莓种植、莞苗莲雾种植等项目,形成了约 400 亩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动区。不同季节里,各种水果挂满枝头,游客可以亲自走进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美味的水果。农业园还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湖泊清澈见底,湖面上偶尔有鸭子嬉戏,充满了田园诗意。
此外,还有一些古村落,如丁屋村,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青瓦白墙,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漫步在古村落的石板小巷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宁静祥和的乡村气息。
当地特产
东坑镇有菜干、阴菜、萝卜片统称“东坑三宝”,是东坑自产的绿色食品,东坑阴菜是当地的传统特产之一,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阴菜是选用优质的东坑本地萝卜,经特殊的腌制和晾晒而成。其色泽乌黑,质地柔软,味道鲜美,带有一种独特的香甜气息。东坑阴菜可用于煲汤、煮粥等,尤其是与排骨、老鸭等食材搭配炖煮,能使汤品味道浓郁,营养丰富,具有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等功效,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东坑阴菜选用当地特有的 “耙齿菜” 萝卜制作而成。这种萝卜短叶、窄叶、叶面滑、根颈细,俗称 “油颈仔”,其所含糖分、膳食纤维、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一般品种高,其制作工艺较为独特,先在白露后秋分前播种,秋分后播种易出现早抽苔、根块短,而失去制作阴菜的价值。播种后需多次间苗、施肥、除虫。制作时,将收获的耙齿萝卜鲜品去叶梗除根须,先在阳光下暴晒两、三天,再用细竹蔑一个个穿起,吊挂在阳光晒不到的屋檐下,让干燥阴冷的秋风将其水份全部抽干,整个过程无需经 “腌、泡、搓、晾晒” 等传统萝卜干制作工序。
东坑萝卜片选用当地特有的 “耙齿菜” 萝卜制作而成。这种萝卜短叶、窄叶、叶面滑、根颈细,俗称 “油颈仔”,所含糖分、膳食纤维、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比一般品种高,制作时先将收获的耙齿萝卜鲜品去叶梗除根须,然后在阳光下暴晒两、三天,再用细竹蔑一个个穿起,吊挂在阳光晒不到的屋檐下,让干燥阴冷的秋风将其水份全部抽干,整个过程无需经 “腌、泡、搓、晾晒” 等传统萝卜干制作工序。
历史文化
丁屋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落中的古建筑群保存较为完好,多为明清时期的岭南风格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古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大多采用青砖、红石、麻石等材料建造,具有防火、防潮、防盗等功能,体现了古代岭南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
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伴奏。早期木鱼歌随编随唱,后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其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木鱼歌多由盲人演唱,俗称 “盲佬歌”,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很多直接唱东莞人、事,题材根植社会、市井,莞邑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吉庆场合,主人常请木鱼书艺人弹唱助兴。2011 年,“木鱼歌”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