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87年第二次中印战争没有打起来?因为美苏都踩了刹车

历史海大富 2024-11-07 05:05:09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但在近代以来,随着英国殖民者不断试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蚕食中国领土,再加上英属印度在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殖民版图”,试图将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划分方式强加到中印边境,且多次挑起冲突,因此,中印之间发生了1962年战争。

中国在这一次战争中打得印度丢盔弃甲,损失惨重。中方也因此收复了西段边界的大部分战略要地,以及东段的一些土地,但因为补给所限和国际局势所需,中国当时并没有对印度穷追猛打,还主动后撤。印度也趁机在战后占领了东段的达旺地区,并继续和解放军对峙,其侵吞边境土地的野心仍然不死。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印两国于1986年至1987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对峙,差一点就爆发了第二次中印战争。

1,桑多河谷冲突再起

86年,87年冲突的直接起因于桑多河谷有关。这条河谷行政上处于西藏山南地区的达旺,处于中印边界犬牙交错的摩擦频发地带。也是从横在附近塔格拉山和哈东山之间的一块为数不多的可供兵力临时大规模集结的开阔地。

和中印边界的许多山区一样,桑多河谷每年冬季都会因为大雪而无法长期驻扎。对于这个特性,解放军通常采用的是在冬季组织小股巡逻队,以高度戒备的姿态轮换巡视的方式防止印度打“季节差”强占土地。

而在1987年5月的一次解冻巡视中,解放军却在桑多河谷和附近的山地发现了异常情况,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连的印度士兵,甚至这些人还部署了迫击炮等武器,不仅侵占了中方领土,对中方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此,解放军巡逻队伍在警告无果后与这里的印军发生了冲突,解放军一名军官遭到枪击,由此,双方在边界的冲突愈演愈烈,局势变得难以控制。

其实,从后来得知的信息来看,解放军的警惕是正确的。印度自从在1962年吃败仗以后,就一直觉得达旺地区是一片平地,不好守,一旦打仗只能退到更后方的色拉山口。因此,他们一直谋求控制桑多河谷附近的哈东山和塔格拉山的山脊地带,以便获得更前沿的据点。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印度此前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会派遣一支情报小组潜入该地区收集信息。

而且,就在冲突爆发前的1986年10月,印度就已经在哈东山和塔格拉山部署了军队,在兵力上对附近的解放军形成了优势。

不仅如此,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印度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将巴基斯坦打得元气大伤,印度和苏联的军事关系也非常紧密,军事实力有所提升,而此时中国正和越南处于两山轮战的阶段。因此,印军高层一度认为中国忙于应付对越战事,不会在中印边界投入太多兵力,印度有下手的机会。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印度做了三手准备。

一方面,印度加强了在边界地区的交通网建设,试图提升前线部队的补给能力。

另一方面印度在1986年将边界争议地区所在的所谓“阿鲁纳恰尔地区”升级为联邦下一级的“邦”,挑衅中国。中国也对此进行了严正交涉。

此外,印度还在1987年春季在达旺地区和锡金举行了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演。在这次军演中,印度向边界地区动员了10个陆军师和数个空军中队,总兵力高达20万人。印军还宣称首次在达旺地区实现了全空运补给的后勤模式和直升机运兵突击,成功将1个步兵旅用直升机投入到前沿的战术。

这次演习,显然有炫耀武力,向中国施压的意图。同时也展示了印度“有能力在边界发起攻势”的潜台词。

对此,解放军也在随后于边界地区的克节朗河与朗久一带组织了874军演,出动了包括歼-7战斗机在内的空中部队作为强硬回应。

中方当时在西藏地区除了边防部队以外,能调动的野战部队实际上只有两个山地旅,但总参谋部已经向成都军区的三个集团军下达了一旦开战就要全力以赴的准备,这三个集团军在战后也能投入4个师的兵力快速奔赴一线。

而印度也制定了一系列“作战计划”,甚至狂妄到打算以1个师的兵力扫荡桑多河谷附近解放军。

正因为中印两国在边界地区的形势剑拔弩张,且双方都态度强硬,因此,外界都认为这是第二次中印战争要开打的节奏。

然而,中印两国后续并没有发生战争,双方最终罢兵撤军,缓解了一场危机。

2,事态平息

这次危机之所以能缓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首先,印度和中国都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克制。

印度之所以敢做出大胆的举动,很大一方面是觉得解放军主力在广西,因此不会在边界投入太多力量,觉得解放军会服软。

但874演习以及一系列的摩擦活动表明,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印度本身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山地战争讲究的是速战速决,且高海拔地形复杂的特点又加重了部队补给的成本,如果解放军处于守势,依托边界地区的山口阵地层层阻击,印度很难啃得下来。

印度虽然武器装备已经比1962年大大提升,还有了直升机向山区空运部队的经验,但多兵种山地协同能力和山地炮兵战术依然不足,这一点可以从后面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中看出端倪。

而且,中方也始终坚持克制,虽然前沿部队高度警备,但也同时下达了诸如“不能乱开枪”,“保持克制”的命令。这表明,只要能和平对话,中国也不想和印度刀兵相见。

其次,美苏两国均不希望看到中印开战,印度没有在冲突中获得国际支持。

冷战时期的印度,是苏联在南亚施展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苏印两国之间实际上是盟友关系,因此印度从苏联手中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苏式武器。1986年12月,中印边界矛盾发酵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访问了印度,他大谈苏印友好,苏印军事合作的论调,印度人立即便借此大肆宣扬苏印同盟,搞得好像苏联支持了印度的军事行动一样。

看到印度拿苏联当掩护,苏联也立即做出了回应。戈尔巴乔夫派遣特使和中国接触,声称会说服印度不要有进一步的活动。苏联还公开表示希望中印和平解决争端。

苏联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因为80年代的苏联国力大幅度衰退,戈尔巴乔夫当时调整了70年代苏联激进的对外政策,试图从全球范围内收缩力量。而且,苏联当时正在和中国就关系解冻进行对话,一年后中苏两国便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显然不希望中印开战。

美国也不想看到中印发生战争。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美关系最好的蜜月期,美国在众多国际事务上都要和中国进行合作。而且,当时印度野心不小,不仅与锡金,巴基斯坦频繁发生冲突,而且还偷偷研制核武器,触碰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自然是不希望看到印度再次打仗,破坏地区秩序的。

因此,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梅农和总统里根也呼吁印度保持冷静。

最终,1987年5月,趁着不结盟国家会议在中国召开,来开会的印度外长长留北京不走,和中方进行了磋商。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见讨不到什么便宜,也倾向于和平解决。于是,中印两国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了一系列会晤。他亲口表示中印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阴谋,是“误会”。印军也撤离了对峙前沿。

这一年12月,拉吉夫·甘地还访问了中国,成为了1962年以后第一位踏足北京的印度政府首脑。中印两国后来也在边界一带建立了更高效的战略互信和磋商机制,以免误判形势。这一套机制在后来也屡次为缓解摩擦发挥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时,论前线兵力,补给投送和武器装备,确实是印度要更占优势一些。中国当时的军工科技还没有进入大爆炸的阶段。尤其是印度空军,在边界地区拥有更明显的制空优势。

幸运的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军工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军费愈加充足,军工技术也远远超过了印度。

如今,解放军西部战区在新,藏地区部署的步兵,炮兵,陆航和空军部队无论技术装备的数量还是质量,还是后勤投送能力都已经全面超过了印度在北方部署的20万“山地打击部队”。印度在这几十年里军工进步有限,军队战术战略思想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长此以往,边界地区势必会形成对中国越来越有利的态势。

参考资料:

1,2018-5.7-中国国史网-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回顾与反思

2,2019.1.15-环球时报-印度30年前妄想用一个师进攻藏南,最后1分钟撤销命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