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没卖出去,李嘉诚又准备卖电讯业务了?
3月31日,长和在港交所发布了最新公告,内容是“没有就全球电讯业务有关的任何交易做出决定”,但“对于外界的建议,会去探索和评估”。
港口交易还没结束,又传出风声要重组电讯业务,长和这波回应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毕竟无风不起浪,这次的公告里,长和并没有否认拆分电讯资产和业务的可能性,反而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答案。
不卖港口,为什么长和要准备重组电讯业务?李嘉诚能从这次的旋涡中抽身而出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长和回应,风波再起长和发布的最新公告,很多人认为是前期港口交易的续集,相当于一个变相的回应。
现在长和集团的主要业务有4个版块,分别是港口、电讯、零售和基建。
港口大家都知道,最近闹得沸沸扬扬,长和正准备把43个港口打包出售,套现228亿美元以后,几乎是就此退出港口生意。
而这次可能被拆分出来的电讯业务,其实以欧洲市场为主,占业务比重超过80%,主要在英国、奥地利、爱尔兰、意大利、瑞典和丹麦共6个国家。
另外和记电讯亚洲,主做印尼、越南等市场,包括香港本地电讯业务,但相较于欧洲市场规模较小。
再来看长和发布的这份公告,虽然表态“还未做出这方面的任何决定”,但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发布这样的消息,背后释放的信号远远超出公告本身。
以现在国内的舆论环境,再加上监管介入的压力,长和电讯业务本身又主要集中在欧洲,如果分拆到伦敦上市,或者干脆一步到位,像港口业务一样打包出售,都是可能的选择。
尤其电讯业务本身也比较敏感,跟港口业务差不多,都可能会受到大国博弈的影响,增加不确定性。
所以长和这次公告提到电讯业务,本质上还是为了分散风险,减少港口交易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可能影响。
李嘉诚做好最坏打算?商海浮沉几十年,李嘉诚的资本嗅觉不必多说,绝对是世界顶级。
之所以长和要卖掉43个港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地缘冲突加剧,港口生意未来必然要走下坡路,与其把一大堆必定贬值的资产拿在手里,不如先卖个高价,落袋为安。
只不过,因为这43个港口里有两个位于巴拿马运河,而特朗普又“恰巧”对巴拿马运河虎视眈眈,多次宣称要拿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李嘉诚这43个港口的买家,又是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的贝莱德集团,其董事会里还坐着美国五角大楼的前任高官。
如此敏感的时期,李嘉诚偏偏要把港口卖给贝莱德,这显然牵扯到了复杂的国家博弈,才会引发当下的舆论风暴。
经过港澳办3次表态,前后两任特首发声,再加上市场监督总局介入,港口交易受到的阻力很可能超出了李嘉诚的预估。
面对现在的情况,哪怕港口能顺利完成交易,后续长和在国内也会举步维艰,甚至其他资产也可能受到牵连。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长和这次发布公告,实际上还是港口交易的延续,也是李嘉诚未雨绸缪,正准备分拆长和的电讯业务。
如果事情走向真朝着最坏的结果走,那么这就是提前做出的准备,留一条退路。
李嘉诚能就此抽身吗?显而易见的是,现在李嘉诚正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无论卖还是不卖,都必定要承受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影响到长和的未来。
如果停止交易,会是什么后果?
特朗普对巴拿马运河虎视眈眈,早就把李嘉诚的港口视为囊中物了,甚至还把这笔交易视为美国的胜利,对此沾沾自喜。
一旦李嘉诚反悔,以特朗普的脾气,未来长和在欧美开展业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被下绊子是不可能的。
但要说李嘉诚不顾中国反对、监管介入,硬着头皮跟贝莱德完成交易,然后拆分电讯业务,就此抽身,明显概率也不大。
现在国内舆论已经到了什么状态?
几乎跟2015年差不多,只不过10年前大家喊的是“别让李嘉诚跑了”,现在大家喊的是“别让李嘉诚卖了”。
更何况,市场监管总局下场本身就代表着中国的态度,这笔交易想要顺顺利利地完成,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除非李嘉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掘掉香港这个其赖以发家的根基,可这显然又是不可能事件。
所以深陷在中美博弈的漩涡中,无论怎么走,都是一步“臭棋”,李嘉诚想要从中抽身难度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写在最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嘉诚本打算抛售资产,逃离中美博弈的敏感地带,却反而深陷其中。
一生精明的李超人,这次会是赚还是亏?时间会给出问题的答案。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