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中原檄》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同样具有极强的政治宣传意义,为北伐的最终胜利以及之后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经典、也最为恢弘的一篇檄文。
朱元璋准备“于中书省设御座奉韩林儿”,可这时刘伯温的一句“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彻底点醒朱元璋,于是,“小明王”韩林儿彻底成为了摆设,并且最终在瓜洲渡意外溺亡,而这一切与朱元璋难脱干系。
朱元璋在迫使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后,进过一年多的修整,便开始了对张士诚的进攻,最终朱元璋取得“平江之战”的胜利 ,彻底消灭了张士诚,至此,他的两个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相继被他打败。
创造“洪都奇迹”的朱元璋亲侄子朱文正,为何要选择暗中投降张士诚,企图谋反、背叛朱元璋,看完这个视频,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无疑是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一生辉煌功绩最为真实的写照。这位出身“淮右布衣”的“放牛娃”,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便是以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这场鄱阳湖之战为原型描写的,而此时的陈友谅则是化身曹操,两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便是用铁索将船连在了一起,结果陈友谅被朱元璋用火攻打得大败。
就在朱元璋与陈友谅还在对峙之际,陈友谅麾下猛将张定边突然发动“斩首行动”,朱元璋命悬一线。好在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伤了张定边,这才帮助朱元璋重新脱困,化解了一场危机。
面对陈友谅的巨型战舰,朱元璋听取了徐达的建议,采取“狼群战术”攻击陈友谅,结果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缓过神来的陈友谅立马组织还击,朱元璋再度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两万对六十万,坚守城池八十五天,朱文正创造了军事奇迹,而“洪都之战”的胜利,不仅极大的消耗了陈友谅的实力,更是沉重打击了陈友谅的军心,同时也朱元璋看到了以少胜多,最终战胜陈友谅的希望。
洪都保卫战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二十四日正式打响,陈友谅将经历他人生中最为惊恐和无奈的八十五天,而朱文正以及全体洪都守卫官兵,也将经历人生中最为绝望、最为艰苦的八十五天。
朱元璋将防御洪都的重任交给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并不是出于他的“任人唯亲”,而是他对于朱文正能力的看重。虽然表面上他像是个纨绔子弟,但是很快他便会露出自己凶狠的獠牙,让陈友谅付出惨烈的代价。
张士诚向“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朱元璋选择发兵救援,可刘伯温却对此坚决反对,然而这一次,朱元璋却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谏,执意去救,殊不知,他的这一举动即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朱元璋释放出了自己培育许久的棋子康茂才,有虚假情报成功诱骗陈友谅。最终,龙湾之战中陈友谅大败而归,作为元末最强“背叛者”的他,也终于结结实实的体会到了一把被人背叛的滋味。
龙湾之战前夕,朱元璋阵营中产生了浓厚的畏敌投降情绪,刘伯温见状,只用短短数语便将已经彻底失落的士气重新激发了出来,让朱元璋的部将们再次燃起了对陈友谅决战到底的决心,从而奠定了最终胜利的基础。
徐达和常遇春率军打下池州的时候,常遇春再次“上头”,他那爱杀降的老毛病又犯了。而这就瞬间激起了陈友谅的怒火,准备一鼓作气,彻底打败朱元璋。就这样,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即将开打。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战略方针,为何能够为奠定了朱元璋日后剿灭各路枭雄,进而横扫元廷,一统天下的基础,这个视频告诉您答案。
在一场暴雨中,徐寿辉命丧五通庙,而陈友谅则在这里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陈友谅似乎跟“大义”丝毫沾不上边,他“卖主求荣”,“弑主夺位”,这样的年号出自他的口中,不得不说就是一种讽刺。
不同于张士诚和朱元璋,是靠着自己的本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陈友谅作为控制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的实力派地方军阀,他的发家之路上,则是充满了背叛与夺权,堪称元末群雄中的最强“背叛者”。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他家境贫苦,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的三个弟弟开始了撑船运盐的营生,在元末乱世,张士诚带着自家兄弟,也开创了一番属于自己的基业,成为当时的一介枭雄。
朱元璋趁着元军无暇顾及,“捡漏”夺下南京,将其作为自己的通知中心,并正式自称“吴国公”,此时的朱元璋,朱元璋占领了大片江南富庶地区,同时也终于跳出了淮西之地,来到了江南重镇,其实力已然不容小觑。
签名: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