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全篇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体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情悲壮苍凉,表达了词人对朝廷投降政策的无限愤慨。
《虞美人寄公度》是北宋词人舒亶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冬日有怀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对浪迹江东的李白表达了深深的思念。杜甫曾随李白漫游一两年,对李白很是倾慕折服,感情很深厚,一旦分离,关山阻隔,难免不时相思。这首诗就是这种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潼关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古,为“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世俗人眼中,伯劳东飞燕西去是十分令人伤感的事,但在僧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就像桃花李花一样,年年花开花落,花落花开,花开不必为之高兴,花落又何必为之伤怀。
在很多人看来,南宋豪放派状元张孝祥写下的社首《念奴娇·过洞庭》才华横溢,堪与东坡水调歌头平分秋色。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张少府的诗作,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这首宋词写于公元1091年,当时的苏轼已经54岁,已经年过半百。此时,在杭州任上等到了朝廷召回的消息,连夜赶路。经过扬州城的时候,一帮老朋友听到消息为其洗尘饯行,让苏轼感慨不已,就在酒席中写下了这一首宋词。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此诗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同时对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作者守着半块田,一头耕牛,收成多少顺其自然。虽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饱腹之后倍感满足。衣着虽粗增大布,却不挑不捡。身居草屋陋室,心中安稳。雨后驾一叶扁舟,或钓鱼或饮酒,怡然自得,日子过得胜过神仙。
此诗叙述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这首七言律诗是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所写,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明月当空之时,世间万物归于沉寂的景象,且诗中从十到一的数字排列,也给此诗带来了独特的趣味。
这是晏殊的代表词作之一,表达了词人感叹人生有限,不要沉陷于离情别绪,应及时行乐的豁达思想,蕴涵丰富的哲理。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签名:远方有诗画,故园有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