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日本出版的《真书千字文》由汤川吉太郎书写。其书法艺术风格特点如下:笔法精妙- 露锋起笔自然:受中国古代书法影响
居延汉简《候粟君所责寇恩事》,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共木质简牍36枚。该简册全文1526字,内
商至战国时期是中国视觉艺术的孕育发展期。与两河流域、埃及等早期文明不同,中国早期艺术的兴趣不在叙事或写实。自商周以来,由
黄庭坚大字行书《奉题琴师元公此君轩诗》具有以下书法艺术风格特点:笔法方面- 笔力遒劲: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笔势刚劲有力
唐邕刻经记碑,位于北响堂第三窟刻经洞窟外北墙西部。是佛教虔诚教徒唐邕,铭记北魏太武帝灭法的教训,也相信当时流行的末法说,
汉简隶书选
启功先生以“煲汤”比喻书法,形象地揭示了书法艺术修炼的漫长过程与内在规律。这一比喻不仅体现了书法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也蕴含
北魏《元平墓志》壹/ 简介《白水太守小剑戎主元平墓志》,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刻,民国初期河南洛阳出土,全称为《大
元代杨维桢行书《游仙唱和诗册》,纸本,册页。共7页,每页15.3×28.8cm。至正二十三年(1363)书,上海博物馆藏
苏轼《凌虚台记册》行书,六开(本幅六开十二幅),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嘉祐六年(1061年)
结体布局- 字形修长:整体字型偏长,与一些方正的魏碑字体形成对比,给人一种挺拔、舒展的感觉,使字势更显灵动,增加了书法的
魏启后书法艺术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笔法运用- 取法多样:宗法二王,兼学米芾,又融入汉简及楼兰残纸的笔意,将不
宋拓本《还示表》小楷,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还示表》是中国书法史上传世小楷中之极品。在今天看来,似乎司
《唐邕刻经记碑》是北齐时期的碑刻,而不是北魏时期。其书法艺术风格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书体融合- 隶楷过渡:该碑以隶书为
明代张弼书李白草书歌行,中国美术学院藏。这卷草书,可谓矫如龙蛇,瘦如枯藤。张弼生活在明代上半叶,其书法追求不与人同,在“
清代何绍基隶书临史晨碑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考中進士以後,曾經出任官
高宗本行书《孤凰辞》书法艺术风格特点:笔法灵动多变- 行书的笔画多流畅连贯,起笔、行笔、收笔之间过渡自然,笔画之间相互呼
清代梁同书楷书作品《六一泉三堂祠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藏书。梁同书(1723~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
王无咎行草《与白老先生(白胤谦)书》,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健笔凌云》。王无咎,字藉茅,号拙庵,河南孟津人。为王铎次子,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狂草闻名于世,其笔法丰富多变,尤其在“绞转”这一技法的运用上独树一帜。以下是对张旭绞转笔法的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