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空军司令凯文·施奈德的一段内部讲话,意外暴露了美军高层对华战略的微妙转向。在这场与下属及军事专家的视频会议中,这位鹰派中将提出“以灵活游击战术应对中国军事崛起”的设想,却让参会者陷入集体沉默,这一场景,恰似美国近年对华战略困境的缩影。
施奈德的发言聚焦两大方向:其一,他承认中国六代机即将于2024年问世,却暗示美军藏有“未公开的杀手锏”;其二,针对中国火箭军的导弹优势,他主张重启废弃机场、分散部署兵力,试图以“非对称作战”抵消中方火力优势。这种将游击战思维应用于现代大国博弈的提议,折射出美军传统优势消减后的战略焦虑。
这种转变与美方早前的自信宣言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时任太平洋司令约翰曾预言俄乌冲突将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战略投资”,声称战后美国将“轻松碾压中俄”。然而现实给了乐观主义者沉重打击:中国未如预期卷入战争泥潭,俄罗斯经济体系展现超强韧性,而美国不仅未能巩固联盟体系,反而因内部政治分裂与盟友信任危机陷入被动。
深入分析美方战略误判,两大关键点浮出水面。首先是误判中俄抗压能力——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的智慧远超预期,俄罗斯经受全面制裁仍维持国家运转的能力令西方震惊。其次是错估战争红利分配:尽管军火商获利颇丰,但资本收益未能转化为国家实力,反而加速了欧洲盟友的离心倾向。当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开始质疑“与美国结盟的风险”,二战以来构建的全球领导力根基已然动摇。
耐人寻味的是,正当施耐德等将领苦思对华战术时,美国政商关系的剧变正带来新挑战。马斯克主导的政府效率审查已揭出数千亿美元军费漏洞,昔日畅谈大国博弈的将军们,如今不得不分心应对国内问责压力。当“游击战构想”遭遇“内部审查风暴”,美国军事战略的连贯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美方战术调整,中方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从六代机研发到火箭军建设,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从未受外界杂音干扰。太平洋两岸的实力天平变化,或许正如那场视频会议中的沉默所预示——真正的战略优势,从来不是靠战术投机所能逆转。
美军跟解放军打非对称战,听着确实有些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