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海军那边有个消息挺值得琢磨,就是他们那个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项目,代号HALO,在关键的工程开发招标(EMD)阶段突然就停了。官方说法是预算紧张、时间来不及,但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比单纯的缺钱要深刻得多。这事儿直接关系到未来美国海军水面舰队的核心打击能力,不能不让人多想一层。

要理解HALO项目为什么这么重要,又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得从美军整个“进攻性反舰战”(OASuW)的大计划说起。这个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叫“增量1”,成果就是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AGM-158C LRASM远程反舰导弹。LRASM本质上还是个亚音速导弹,虽然搞了些隐身设计和智能规划能力,但在高超音速武器已经开始扩散的今天,它的威慑力显然是打了折扣的。所以,美国海军早就规划了第二步,也就是“增量2”,目标就是搞一款真正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就是HALO。


美国海军给HALO定的指标,可以说是相当“雄心勃勃”。它不光要速度快、突防能力强,还得是个“多面手”,能适应各种平台。从海军自己的F/A-18E/F、F-35C战斗机,到未来的六代舰载机;从水面舰艇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肚子里的那个新“快递柜”(VPM模块);甚至连空军的B-1B和未来的B-21战略轰炸机都得能挂。看得出来,海军是想用一款“标准件”来满足未来海空一体战中,各种平台对高速远程反舰火力的需求。这个思路本身没问题,但实现起来难度就大了。


为了追求性能上的“一步到位”,海军在技术路线上直接选了难度最大的“吸气式高超音速”,也就是依靠超燃冲压发动机。这个技术路径的基础,是海军、空军和DARPA一起搞的HAWC验证项目。相比之下,另一条路,搞个技术相对成熟的助推滑翔导弹(就像陆军搞的LRHW那样),虽然也能实现高超音速,但弹道相对固定,突防能力和打击灵活性可能达不到海军最苛刻的要求。海军显然是下了决心,要啃下超燃冲压这块硬骨头,直接瞄准了技术的最前沿。


问题往往就出在最雄心勃勃的地方。HALO项目从2021年左右正式启动,基于HAWC的技术基础往前推进,结果三年多点就卡壳了。成本和进度固然是摆在台面上的原因,毕竟HAWC项目本身就一拖再拖,验证机试飞比原计划晚了好几年,这直接影响了HALO的研发周期。但更深层次、可能也更致命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技术与平台的适配性上,尤其是导弹的尺寸。


搞超燃冲压发动机,想让它在空气稀薄的高空高速工作,发动机本身就得做得比较大,结构复杂。根据一些公开信息和分析推测,同样源自HAWC技术的空军HACM导弹,长度可能超过了6米。如果HALO导弹也是这个量级,那麻烦就大了。海军现役主力驱逐舰和巡洋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那个发射单元的深度大概是7.62米。导弹本身超过6米,再加上为了启动超燃冲压发动机而必须配套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总长度很可能直接“爆表”,根本塞不进去。

再看空中平台。让F-35C这种强调隐身和敏捷性的舰载战斗机,在机翼下面挂一个又长又重的大家伙,不仅严重破坏隐身性能,连起降安全性、作战半径都会受影响。至于被寄予厚望的B-21隐身轰炸机,它的内置弹舱为了追求整体隐身效果,尺寸也做了严格优化,据信长度也就是6米多。HALO如果太大,连B-21的“肚子”都装不下,那它的战略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一个无法被主力作战平台有效集成和使用的武器,就算技术再先进,也是空中楼阁。这种系统层面的“不兼容”,很可能是导致HALO项目最终无法继续推进的关键技术障碍,比单纯的经费问题更难解决。

HALO项目的这次挫折,其实也折射出美国武器装备研发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一个是对前沿技术风险的评估可能过于乐观。选择超燃冲压路线本身就是高风险决策,在HAWC项目进度已经明显滞后的情况下,仍然强行推进武器化,对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时间延误缺乏充分准备,导致项目最终难以按期实现目标。

另一个是系统整合思维可能有所欠缺。在追求单项武器性能指标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现有庞大而昂贵的作战平台(如MK-41 VLS、F-35C、B-21)的兼容性问题。武器系统是一个整体,新弹药必须能无缝融入现有作战体系才能发挥效能。当新技术的物理约束(如尺寸、重量)与现有平台的固有局限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要么修改平台(成本极高,几乎不可能),要么就只能牺牲新武器。HALO似乎就走到了后一条路上。

相比之下,观察其他国家在高超音速武器发展上的路径,似乎显得更为稳健。比如先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的助推滑翔武器,快速形成战斗力,解决“有无”问题;或者在超燃冲压技术成熟前,先探索亚燃冲压等替代方案,实现“准高超”能力。这种迭代发展、小步快跑的策略,虽然可能在单项指标上不是“一步登天”,但风险更可控,更容易形成实际装备,避免了因追求技术跃进而导致整个项目停滞的风险。

HALO项目被取消,对美国海军来说,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和航空兵的主力远程反舰武器,还得继续依赖亚音速的LRASM导弹。而LRASM的改进升级型号,具备更远射程和更好数据链能力的版本,形成完全作战能力(FOC)也要等到2028年前后。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面对已经开始装备甚至普及高超音速反舰武器的潜在对手,美国海军在关键的远程高速打击能力上,无疑是落后了一步。这种能力上的滞后,对于一支需要维持全球海上优势的海军力量而言,其潜在的战略风险不容低估。未来如何弥补这个缺口,将是美国海军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