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春秋战国战争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 积极影响:
• 推动国家统一进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加速了政治格局的演变。众多小国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逐渐被大国吞并,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形成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这种兼并战争使得地区性的统一逐渐成为趋势,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例如,秦国通过长期的战争,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逐渐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 促进民族融合:战争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地域界限,使得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在战争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被纳入到中原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例如,赵国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和交往中,逐渐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骑射技术等文化元素,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 推动经济发展:战争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了支持战争,各国纷纷进行经济改革,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各国为了获取战争所需的物资,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
• 促进文化交流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学者、思想家等在战争的背景下,纷纷游走于各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战争的残酷性和社会的动荡也促使人们对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消极影响:
• 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长期的战争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丧生,农田荒芜,家庭破裂,社会秩序混乱。许多城市和乡村在战争中被摧毁,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例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多万士兵被坑杀,给赵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 阻碍经济发展: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各国为了战争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战争也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痛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繁荣。)
【犬戎攻周之战】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军队攻占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的作战:周幽王即位后,内政腐败,剥削严重,加之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他因宠爱妃子褒姒,遂废掉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使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乃举骊山(今陕西临潼东)烽火(王与诸侯约,有寇,白天烧柴草以烟为号,夜间举火把为号),召诸侯来援。诸侯至而无寇,褒姒大笑,幽王亦悦。其后数举火把,诸侯不至。幽王的腐败统治,引起了国人的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幽王十一年,申(今河南南阳东北)侯联合缯(今河南方城)和犬戎攻周。兵临镐京时,王急令点烽火,调各诸侯勤王。诸侯因曾被戏弄,皆不起兵相救。镐京被围,援军无望,幽王派虢石虎率百余乘战车与犬戎作战,周军一战即溃。犬我军乘势冲进镐京,大肆烧杀抢掠。
司徒郑伯友保护幽王突围至骊山行宫,大戎军追击,郑伯友阵亡,幽王被杀。郑、卫、晋、秦等诸侯闻讯相继兴师而至,推举卫武公为统帅,击败犬戎军。随后,太子宜白在各诸侯的拥戴下继位,为周平王。因镐京遭劫残破,周围又有戎人威胁,平王被迫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从此,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郑灭郐虢之战】 周平王二年至四年(公元前769一前767年),郑军攻灭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虢国(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的作战。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鉴于西周王室衰落,大戎威胁日甚,遂采纳周太史建议,将郑国东迁至虢、之间。后,其子武公针对“虢叔恃势,仲恃险”的治国弱点,积极扩充势力,先于周平王二年发兵攻灭郐国,后于四年灭虢。于是,前华(今河南新郑北)后河(黄河南岸)、左洛(洛水东岸)、右济(济水西岸),皆为郑土。两年后,郑武公定都新郑(今河南境)。
【齐灭祝之战】 周平王三年(公元前768年),齐军攻灭祝国(又作铸国,今山东肥城南)的作战。春秋初期,位于今山东中部的祝国原是周武王封黄帝后人建立的小诸侯国。三年,东方强国齐国(今山东境)为扩充势力,发兵攻祝。势单力孤的祝国无力抗击齐军强大的攻势,亡于齐。
【秦攻犬戎之战】周平王五年(公元前766年)及二十一年(前750年),秦军在泾水、渭水上游地区(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进攻犬戎的作战。大戎之乱次年(即周平王元年),秦国(今甘肃境,都西大丘,又称西垂,今甘肃天水西南)国君秦襄公因率军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作诸侯,并赐予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之地。五年,秦襄公为夺占其封地,领兵东进,攻打当地犬戎,兵至岐山脚下。周平王二十一年,秦襄公子文公再率大军东进,攻击犬戎,我军大败。秦占据岐山以西之地,将当地西周遗民收作秦人。秦文公为表示尊王,将岐山以东之地献予平王。
【晋灭韩之战】 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晋军攻灭韩国(今山西河津东)的作战。韩国是周封武王之子建立的小诸侯国。十四年,晋国(今山西境,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发兵西进,攻灭韩国。后,晋封大夫韩万于此。
【晋抗桓叔翼之战】 周平王三十二年(公元前 739年),晋军于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抗击曲沃军队的作战。二十五年,晋国君晋文侯卒,其子伯继位,为晋昭候。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称曲沃相叔。三十二年,晋大夫潘父杀昭侯欲迎立曲沃叔。桓叔遂领兵向晋都翼进发。晋卿、大夫发兵抗击曲沃军。桓叔兵败,退归曲沃。潘父被昭侯之子孝侯所杀。
【楚攻申之战】周平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38年),楚军进攻申国(今河南南阳北)的作战。春秋初期,地处今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的楚国(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江汉流域实力最强的国家。申国是淮水上游地区的小诸侯国。三十三年,楚武王为扩展其势力范围,发兵北上攻申。
【狄攻晋之战】周平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狄军进攻晋国(今山西境)的作战。春秋初期,地处中原北方的晋国经常遭到生活在其周边的狄人及戎人游牧部族的袭扰。四十二年,一支狄军突袭入晋。疏于防范的晋军仓促应战,败于狄军。狄军乘胜进至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附近,大肆劫掠后撤兵。
【曲沃庄伯攻晋翼之战】 周平王四十七年(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率军进攻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的作战。曲沃桓叔于三十二年(前739年)叛晋(参见《晋攻桓叔之战》条)。四十年,桓叔卒,其子蝉继位,为曲沃庄伯。四十七年,庄伯率军攻入晋都翼,杀晋孝侯。晋军反攻庄伯,庄伯败退回曲沃。晋人立孝侯之子郗为君,为晋鄂侯。
【鄢之战】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率军在郑地鄢(今河南鄢陵西北)击败叛军的作战春秋早期,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今河南中部)是实力较强的诸侯国。郑武公病故后,其子庄公执政。庄公母武姜偏爱次子段,在其请求庄公把地势险要的制(今河南荥阳西北)封给段作食邑遭拒绝后,又为段请封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东南)。段居京后,为篡夺郑国政权,致力于筑城储粮,扩充军队,修造战具,并占领郑国西部及北部的两个边邑作为私邑,将其控制地域延伸到郑东北部的廪延(今河南延津北)。至此,段欲篡权企图已暴露无遗。
郑庄公在对其防范的同时,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伺机行事。四十九年五月,段以居于新郑的武姜为内应,据京邑反叛,准备进攻新郑(今河南境)。郑庄公认为时机已成熟,遂令大夫子封(公子吕)率战车200乘攻打京邑。京人将段逐出,迫其率叛军退守鄢邑。郑庄公又亲自率军攻克鄢邑,击溃叛军。段出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
【纪攻夷之战】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纪军进攻夷国(今山东即墨西)的作战。春秋初期,纪国(今山东寿光南)和夷国均是东方小诸侯国。四十九年,纪、夷两国发生纠纷。八月,纪发兵东进攻夷,不久撤军。
【卫攻郑廪延之战】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卫军攻占郑国廪延邑(今河南延津北)的作战。五月,郑庄公弟段反叛失败,其子公孙滑逃往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十月,卫助公孙滑出兵南下攻郑,取郑东北边邑廪延。当时,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与虢国(北虢,今山西平陆东北)国君虢公同仕王室。郑遂联合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虢共同发兵侵入卫南部地区。郑、卫两国自此交恶。
【莒灭向之战】 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莒军攻灭向国(今山东莒南东北)的作战。春秋早期,莒国(今山东莒县)和向国均是东方的小诸侯国。当初,莒国君娶向国之女向姜为妻。向姜不安于在莒国生活,擅自回到向国。这年五月,莒国君以索回向姜为由,发兵南下灭向,获向姜而归。
【鲁灭极之战】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鲁军攻灭极国(今山东金乡东南)的作战。春秋初期,极国是鲁国(今山东南部,都治曲阜,今曲阜东)西南方的附庸小国。鲁隐公二年(即周平王五十年),鲁隐公命司空无骇率军攻极。鲁大夫费父奉无骇之命自鲁邑郎城(今山东鱼台东北)进击极都,攻灭极国。
【郑攻卫之战】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郑军进攻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的作战。五十年冬,郑国继上年攻卫后,再度发兵攻卫,报复卫助郑叛臣公孙滑取郑邑廪延(今河南延津北)之役(参见《卫攻郑廪延之战》条)。
【郑攻周温成周之战】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郑大夫祭仲率军侵扰周内温(今河南温县西)、成击(今河南洛阳东北白马寺东)的作战。春秋早期,周平王先后任用郑武公、郑庄公为周王卿士。郑庄公二十四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三月,平王卒,其孙林继位,为桓王。桓王为分郑庄公之权而欲重用虢国(今山西平陆东北)国君虢公,引起郑庄公不满。四月,郑庄公命大夫祭仲领兵抢掠王畿内小国温(今河南温县西)之麦。秋,庄公又命祭仲率军割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地北白马寺东)之谷。周、郑自此结怨。
【菖攻杞牟娄之战】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 719年),莒军攻占杞国牟娄邑(又称无娄邑,今山东诸城西)的作战。元年二月,莒国(今山东莒县)国君为扩充领地,派兵侵入莒东北的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莒军击败杞南部边邑牟娄守军,攻占该邑。
【宋陈蔡卫攻郑新郑之战】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联军进攻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境)的作战。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卫国出兵助共叔段之子公孙滑攻占郑北部边邑廪延后,两国交恶(参见《鄢之战》、《卫攻郑廪延之战》条)。此后,郑多次发兵攻卫,进攻报复。周桓王元年夏,杀兄自立为君的卫公子州吁以宋国公子冯在郑,必为宋患为油劝说宋殇公助卫出兵攻郑,并游说与卫关系友善的陈、蔡两国同意与卫联兵攻郑。随后,宋殇公、陈桓公会同蔡、卫两国大夫率军入郑,对新郑东城门发起猛攻。5日后,联军不克而还。秋,四国联军又会同鲁大夫公子翚所率鲁军再度攻郑,击败郑步兵,割走郑地的庄稼。
【卫攻成之战】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卫国军队进攻成国(又作,今山东宁阳北)的作战。元年春,地处中原北部的卫国发生公子州吁杀其兄桓公自立为君之乱。成国乘卫内乱发兵西进侵卫。二年秋,卫出兵攻成,以示报复。
【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 春秋初期,郑庄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周平王东迁后,室衰徽,诸侯失控。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强者力图向外扩张,出现了大国争夺对小国控制权的争霸战争。首先在中原图霸的是郑庄公。郑国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四年,先后击灭邻(今河南密县东南)和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定都新郑(今河南境)。由于郑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国力日渐强盛;加以郑君担任辅佐王室之卿士,政治地位优越,使郑成为春秋初期的主要强国之一。
郑庄公继位后,首先肃清国内分裂势力,平定了共叔段之乱(参见《鄢之战》条),尔后采取远交近攻方略,联合距离较远、对其威胁不大的齐、鲁,共同对付邻近的宋、卫。郑国从平定共叔段叛乱之时至庄公去世的二十一年(前722-前701年)间:对外作战10余次,多获胜。
较大的作战共6次:周桓王二年(前718年),在北制大败卫之与国南燕军(参见《北制之战》条);六年,大败来犯之北戎军并歼其前军(参见《郑抗北戎之战》条);七年,在戴全歼宋、卫、蔡联军(参见《戴之战》条);八年,与齐、鲁联合攻占许国并大败宋军(参见《郑齐鲁攻许之战》条);十三年,在葛击败周桓王所率周、蔡、陈、卫联军并射伤桓王(参见《葛之战》条),使周天子威信扫地,为大国争霸打开局面;十四年,郑又出兵援齐,重创北戎军(参见《北戎攻齐之战》条)。
至此,郑庄公的图霸事业达到顶峰。但由于郑处四战之地,周围均为文化发达的实力较强的国家,难以大幅度开拓疆域。郑庄公在战略上又犯有忽视政治影响、侧重武力手段的错误,无视千年来之尊王思想及礼制观念,与周室交恶,直至交战,致失去多数小国同情与支持。郑庄公逝世后,郑国亦随之衰落。但郑庄公的图霸之举使周王威信扫地,标志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的结束,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
【北制之战】 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制(即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击败南燕军的作战(附图2)。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报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参见《宋陈蔡卫攻郑新郑之战》条),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郊卫以其属国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军下反击郑国郑大夫祭仲、原繁、泄驾率三军北上迎敌。为出奇制胜,郑庄公命太子忽、公子突暗率一军迂回至燕军背后。燕军按传统战法,全力对付正面郑军,对其背后疏于防范。六月,太子忽、公子突率所部及北制驻军向燕军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大败燕军。这是中国军事史上较早的实施迂回的战例。
【长葛之战】 周桓王二至三年(公元前718年一前717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宋军攻占郑国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的作战。周桓王二年秋,宋出兵夺占邾国(又作邹国,今山东曲阜东南)的部分田地。邾遂请求郑助其出兵攻宋,并借此报复去年宋与诸侯联兵攻郑之役(参见《宋陈蔡卫攻郑新郑之战》条)。郑庄公遂率周军会同邾军攻宋,直抵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外城方撤兵。同年冬,宋军攻郑,围郑长葛。次年秋,长葛失陷。
【郑攻陈之战】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进攻陈国(今河南淮阳)的作战。元年,卫州吁联合陈、宋进攻郑国时,郑庄公曾单独向陈请和。陈桓公认为陈有卫、宋同盟,郑不足惧,未予应允。郑庄公于桓王二年进攻卫、宋后,遂于三年五月发兵攻陈,大获全胜。同年底,郑、陈和。
【郑抗北戎之战】 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部边境(今河南北部)歼灭部分北戎军的伏击战。北我又称山戎,是中国古代戎族的一支。春秋初期,其主要活动于今河北北部地区。周桓王六年冬,北戎军南下侵郑。郑庄公因戎军以步兵为主,较已方战车机动性强,惧其实施突袭,遂采纳公子突建议,针对其“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左传·隐公九年》)的弱点,以一部兵力佯败诱敌,将郑军主力分作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必经道路附近。当北戎军深入伏击地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切断北戎前、后军联系。北戎前军被郑大夫祝聃部围歼,后军仓惶溃逃。这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伏击战例。郑庄公因势利导、设伏邀击的作战指导,为战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例。
【郑攻宋之战】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庄公率军进攻宋国西部(今河南东部)的军事行动。桓王五年,在齐国调解下,郑与宋、卫两国和。三国国君在周地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会见,继而在瓦屋(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但郑与宋:卫并未真正因此捐弃前嫌。六年夏,宋殇公未按礼制朝觐周王。郑庄公遂利用其担任天子左卿士的身份,假托周王之命率郑军并邀齐、鲁之军联兵攻宋。当郑军进入宋境时,适逢北戎南下侵郑。郑军迅速回兵抗击北戎军。
【戴之战】 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戴(今河南民权东)全歼宋、卫、蔡联军的作战。六年,郑攻宋之举(参见《郑攻宋之战》条)因抗击北戎而暂停。待击退北戎军后,郑庄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宋国。七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公、鲁隐公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会见,共谋攻宋;二月,三国之君又在鲁地邓(今山东汶河南、运河北)结盟,并议定作战计划及日期。五月,郑、齐、鲁三国军队攻宋。
六月初,三国国君会于老桃。六月初七,鲁军首败宋军于营(今山东单县北)。六月十五及二十五日,郑军先后攻占宋东北部之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防(今山东金乡西南)2邑,并将两地划归鲁国。七月初五,郑撤兵回国,驻于新郑远郊。宋乘机联合卫、蔡出兵攻郑,并攻占郑属国戴。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将入戴之宋、卫、蔡联军包围。三国军队联而不合,行动不一,仅战一日,即被郑军全歼。九月,郑军乘胜再度攻入宋国。
【郑齐攻城之战】 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与齐国联兵进攻成国(又作鄌国,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夏,郑庄公发动攻宋之战时(参见《戴之战》条),亦曾通知蔡、卫、成三国出兵助战。但蔡、卫两国反与宋联兵击郑。成虽未联宋,但亦未奉命出兵助郑。因此,郑庄公在全歼宋、卫、蔡联军及攻宋后,于同年冬联合齐国发兵攻城,以示惩罚。【郑齐鲁攻许之战】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齐、鲁联军进攻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作战。八年夏,郑庄公在击败卫、宋、蔡、成后(参见《戴之战》、《郑齐攻成之战》条),为进一步扩张势力,以许庄公未向周王按时纳贡为借口,又谋攻许。
七月,郑庄公会同齐僖公、鲁隐公率军围攻许。经三日强攻,郑军于八月初三入城,占领许都。许庄公逃往卫国。郑庄公令大夫百里辅佐许庄公弟许叔居于许城东部,管理许国旧地;另命郑大夫公孙获率一部郑军居于许城西部,监督许叔。许遂沦为郑国附庸。【郑再攻宋之战】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庄公率虢军进攻宋国西部(今河南东部)的作战。郑军在歼灭宋、卫、蔡联军后,虽曾一度攻入宋国,但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参见《戴之战》条)。八年十月,郑庄公在完全控制了许国(参见《郑齐鲁攻许之战》条)后,又以周王卿士的身份指挥虢国(今山西平陆东北)军队再度攻宋。十月十四日,虢军重创宋军。
【蠕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在郑庄公图霸战争中,郑庄公率军在葛(今河南长葛北)击败周、陈、蔡、卫联军的作战。周平王时,欲作中原诸侯领袖的郑庄公依恃其担任周王卿士的特殊身份,无视天子权威,多次统率王师或假托王命征调诸侯之军为其霸业服务。为此,周平王对其甚为不满,并拟分其权。桓王继位当年,郑庄公得知桓王欲将朝政授予虢公,即派兵夺取王室温地之麦及成周之禾(参见《郑攻周温成周之战》条),致周、郑矛盾日趋尖锐。五年,桓王任命虢公为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十三年更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庄公遂拒绝朝觐周王。这年秋,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蔡、卫军联合攻郑:郑庄公率军迎战。
双方遇于葛。周军部署为:桓王率周主力中军,虢公林父指挥周右军及配属之卫、蔡军周公黑肩指挥周左军及配属之陈军。郑庄公采纳公子突先击两翼弱敌,再全力攻击敌中军的建议,部署太子忽率一军为右拒(方阵),大夫祭仲率一军为左拒,大夫原繁、高渠弥辅佐郑庄公统领中军。同时,郑军“先编后伍,伍承弥缝”,排成“鱼丽之阵”。战斗开始时,郑庄公按预定方案指挥两拒郑军,首先向周军两翼配属之陈蔡、卫军发起进攻。战斗力薄弱的陈、蔡、卫军队迅速溃败。两翼周军亦发生动摇。郑军趁势将中军投入战斗集中兵力猛攻周中军。
周桓王中箭负伤,联军败退。此战,郑庄公采用先以左、右方阵击敌实力较弱之两翼:再以全力攻敌主力的作战指导,以及为加强车步协同而采取“鱼丽之阵”作战队形,是古代战术的精华之一【郑与北戎之战】周桓王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齐国西北部(今山东西北部)大败北戎军的作战。十四年夏,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的北戎发兵侵入齐国西北部地区。齐向郑求援。郑庄公遣太子忽领兵救齐。六月,郑军大败北戎军俘其主将大良、少良及甲士300余人。
【郎之战】 周桓王十八年(公元前702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卫、齐联军在鲁地郎(今山东舆战曲阜附近)击败鲁军的作战。十四年,援齐郑军击败北戎军之时(参见《郑与北戎之战》条),鲁国等诸侯国亦渣大夫率军至齐,助其抗敌。齐僖公为犒劳各国将士请鲁大夫代其分送肉食。鲁大夫按周室封爵高低依次分送,将郑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自恃败戎有功,对安排甚为不满。为此,郑庄公不顾多年联盟关系,于十八年联合齐、卫攻鲁,三国联军在鲁都曲阜附近的郎击败鲁
【曲沃庄伯再攻晋之战】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军年),曲沃庄伯率军围攻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的作战。曲沃庄伯曾于周平王四十七年(前724年)攻晋,未能达到其夺取晋国政权的目的(参见《曲沃庄伯攻晋翼之战》条)。二年春,曲沃庄伯联合郑国、邢国再度发兵围攻晋都翼城。周桓王亦遣大夫尹氏、武氏率周军助战。晋军无力抗击联军强大的攻势,晋鄂侯出逃至晋北部边邑随(今山西介休东南)。
【虢公攻曲沃之战】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虢公率军进攻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的作战。周桓王二年春,晋鄂侯迫于曲沃庄伯领兵进攻晋都翼城,出逃至随(参见《曲沃庄伯再攻晋之战》条)。秋,庄伯违抗周王命令,又领兵攻翼,企图夺取晋国政权。周桓王遣卿士虢公率军进攻曲沃,逼退庄伯,另立鄂侯之子光为君,即晋哀侯。晋大夫嘉父至随迎接鄂侯,将其安置于晋鄂邑(今山西乡宁南)。
【鲁攻邾之战】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鲁军进攻邾国(又作邹国,今山东曲阜东南)的作战。周桓王二年秋,郑庄公率周军联合邾军攻宋(参见《长葛之战》条)。宋向鲁求援,遭拒绝。四年秋,宋、郑和。鲁惧怕宋对其报复,遂发兵南下攻邾以讨好宋国。【戎、周楚丘之战】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戎军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进攻周军的作战。周王统治时期,在卫国的楚丘一带生活着一些戎人部族。他们曾遣使赴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朝见周王,并赠送给公卿们礼物,以联络感情。但周卿士凡伯对戎人使者未加礼遇。四年冬,凡伯奉王命赴鲁国聘问。我人得知,遂出兵在楚丘截击返周的凡伯。戎军击败随行的周军,掠走凡伯。
【秦灭亳之战】 周桓王六年至七年(公元前714年前713年)、秦军攻灭西戎亳国(今陕西西安东南)的作战。亳国是春秋早期西部戎人一支荡氏戎建立的小国。六年,秦宪公将秦都自西垂(今甘肃天水西南)迁至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后,积极向东扩展势力。秦军于当年及次年先后两度攻毫,最终攻占亳都荡社,吞并亳国
【息攻郑之战】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息军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周桓王八年,地处今河南息县西南的息国与郑国发生纠纷。息侯率军北上攻郑。郑庄公闻讯,领兵南下迎敌。双方在边境相遇,发生激战,息军惨败而归。
【鲁攻杞之战】 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鲁军进攻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的作战。是年七月,杞国国君至鲁访问,态度失礼。九月,鲁桓公发兵攻杞,以讨其君不恭。
【曲沃与晋汾隰之战】 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率军在汾隰地区(今山西洪洞以南,襄汾以北的汾水两岸地区)击败晋军的作战。此前,曲沃庄伯及其子武公曾多次领兵进攻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企图夺取晋国政权。十年,晋哀侯侵占翼城南方陉庭的部分田地。次年春,陉庭南部地区的百姓引导曲沃武公领兵攻翼,进抵陉庭。晋哀侯率军迎战,兵败溃逃。曲沃武公亲乘战车在汾隰地区追击败逃的晋哀侯。当夜,晋哀侯及大夫栾共叔被曲沃军俘获。晋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即小子侯。
【秦攻芮之战】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秦军进攻芮国(今陕西大荔东南)的作战。周桓王六年,秦宪公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后,继承其祖父文公的事业,继续向东开疆拓土。十二年秋,秦发兵攻打其东北方小国芮。秦军因轻敌,反被芮军击败。
【周秦攻魏之战】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周、秦联军进攻魏国(今山西芮城北)的作战。十一年,芮国国君芮伯之母芮姜因憎恶其宠姬众多,将其驱逐出境。芮伯流亡至魏。十二年冬,周桓王遣王师会同秦军攻魏,迫其交出芮伯。十八年(前702年),芮伯在秦军的护送下归国复位。
西
【郑攻盟向之战】 周桓王十五年(公元前705年),郑、齐、卫联军进攻郑国盟(今河南孟县南)、向(今河南济源南)二邑的作战。八年,桓王以周北部的盟、向等12邑换取了郑国的刘(今河南偃师南)邘(今河南沁阳西北)等4邑。十五年,盟、向叛郑。郑遂联合齐、卫进攻二邑。周王室无力救援盟、向,只得将两邑民众迁往周都附近的郏邑(今河南洛阳)。盟、向等邑遂被郑军占领。
【鲁再攻邾之战】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鲁军进攻邾国(又作邹国,今山东曲阜东南)的作战。邾国位于鲁国东南。十六年,鲁国为扩充势力,发兵攻邾:击败邾军。
【楚随速杞之战】 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楚军在速杞(今湖北应山西南)击败随军的作战。春秋初期,楚国(今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发展为南方强国
楚君熊通,自尊为武王。此后,楚以江、汉、徂、漳地区为基地,开始向外扩张。六年,楚武王曾率军攻随(今湖北随州),进至瑕后与随和。十六年夏,楚武王借口随候未参加其主持的在楚地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举行的诸侯盟会,亲自领兵攻随,进抵汉、淮两水之间。率军拒敌的随候拒绝大夫季梁提出的避开楚军主力左军,攻其弱部右军的合理建议,而采纳宠臣少师提出的与楚王左军对阵的错误主张,致使两军在速杞相遇并发生激战,随军大败。楚大夫斗丹缴获随侯乘坐的战车并俘获其车右少师。秋,楚、随两国再次和。楚军撤走。
【周攻曲沃之战】 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周卿士虢仲率军进攻曲沃(今山东闻喜东北)的作战。十五年冬,曲沃武公诱杀晋君小子候,并于次年(即周桓王十六年)春领兵攻占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冬,周桓王命卿士虢仲率军攻曲沃,迫使曲沃武公自翼撤兵,并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侯。
【秦攻荡氏之战】 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秦军攻灭荡氏戎(今陕西西安一带)的作战。荡氏戎是春秋初期生活在西北的一支戎人部族。周桓王七年,秦宪公出兵攻灭荡氏戎建立的亳国(参见《秦攻亳之战》条)。十八年,宪公再度发兵攻打居住在原亳国境内的荡氏戎人,并尽占其地。
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楚巴与邓郪之战】年),楚大夫斗廉率楚、巴联军在国(今湖北襄樊东北)击败邓军的作战。周桓王十七年,巴(又称巴子国,今四川重庆北)君派使臣韩服赴楚通报欲与邓国(今湖北襄樊西北)交好。楚武王遣大夫道朔带领韩服等人前往邓国行聘。在接近邓国南部边地时,韩服等受到当地郪国人的袭击。韩服、道朔被杀,财物被抢。
是邓的属国。楚武王遂令大夫章赴邓,谴责邓应对此负责。邓不予接受。于是,楚武王令大夫斗廉率军会同巴军围攻国。邓大夫养孙、聃甥率邓军救,向巴军发动三次进攻,均未取胜。斗廉将巴军部署于两翼,自率楚军列横阵为中军,迎战邓军。接战后,楚军佯败后撤。邓军求胜心切,全力追击,将其侧背暴露给巴军。巴军随即由两翼向邓军侧背攻击。楚军亦停止后撤,实施反击。邓军腹背受敌,大败。郪人趁夜弃城逃走。此战,是春秋时期运用后退包围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
【周再攻曲沃之战】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周卿士虢仲率周军及芮、梁、荀、贾四国军队进攻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的作战。十七年秋,周桓王继去年命卿士虢仲率周军攻打曲沃后(参见《周攻曲沃之战》条),再遣虢仲率周军及芮(今陕西大荔东南)、梁(今陕西韩城南)、荀(今山西新绛西)、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四国国君所率军队攻打曲沃,但无功而还。
(引: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一说山东省惠民县,又说山东省淄博市)人。他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 家族起源:孙武先祖为陈国王族,因陈国内乱而投奔齐国,成为齐国贵族家族。其祖父为孙书,在伐莒之战中立下战功,被赐封乐安,赐孙氏,故又称孙书;父亲为孙凭。不过,关于孙武的家族起源,史学界目前尚有田氏说和孙氏说等不同说法。
• 早年经历:孙武早年在齐国成长求学,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兵法知识。但齐景公后期,齐国几大公卿互相倾轧,政治局势混乱,这让孙武对齐国感到失望,于是离开齐国,前往吴国。
2. 隐居著书:孙武到达吴国后,隐居于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业,并潜心著书,写成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还被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它不仅对中国后世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3. 军事成就:
• 得荐为将: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伍子胥向他推荐了孙武。起初阖闾对孙武有所怀疑,但在孙武展示了其练兵才能后,阖闾任命他为将。
• 助吴伐楚:孙武拜将后,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帮助吴国削弱楚国。他率军攻克了楚国的舒城,杀死了吴国叛将盖馀和烛佣。此后,吴军不断袭扰楚国边境,断绝楚国外交,为最终的伐楚之战做了充分准备。
• 五征破郢: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率领吴军进攻楚国。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大败楚军,随后乘胜追击,连续五次击败楚军,直接攻入了楚都郢城,使楚国几近覆亡。这一战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一时成为霸主。
4. 结局:关于孙武的结局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孙武在伐楚之战后拒绝了封赏,选择隐居于吴都姑苏附近,专心完善自己的兵法,最后终老乡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孙武可能卷入了吴王夫差时期的赐死伍子胥事件,与好友伍子胥一同被吴王夫差诛杀。不过,史学界多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孙武归隐终老。
总的来说,孙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孙子兵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