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都是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朝代,但有趣的是,宋朝人对于唐朝的态度却并非一味推崇,反而带有某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的情绪。为什么宋朝人会这样看待唐朝?这背后既有政治制度的反思,也有文化价值观的转变,甚至涉及军事外交的对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宋朝人“不服”唐朝的5个关键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批判性反思藩镇之祸的教训:宋人通过《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将安史之乱后150余年的动荡归咎于唐朝节度使制度。欧阳修在《藩镇传》中尖锐指出"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这种批判实为对宋初"强干弱枝"国策的辩护。宦官专权警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中详细记载宦官废立皇帝事例(如甘露之变),这种对唐代宦官政治的批判,映射着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自觉。二、文化价值观的转型从豪放到内敛:苏轼在《书唐代六家书后》评价颜真卿书法时,暗含对唐代张扬美学的修正。宋人更推崇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含蓄,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主义形成对照。科举文化的优越感:宋代科举录取规模(平均每次约360人)远超唐代(约30人),且取消门第限制。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民间"焚香礼进士"之风,反映对唐代世族政治的否定。三、社会经济视角的差异土地制度批判:马端临《文献通考》指出唐均田制"缘世有迁革,田有还受",而宋代"田制不立"反而促进土地流转。这种评价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视角。城市管理对比:汴京突破坊市制度后,《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与唐代长安"六街鼓绝行人歇"形成鲜明对比。四、军事外交的逆向评价和亲政策的批判:王安石《明妃曲》中"汉恩自浅胡自深"的议论,实为对唐代和亲政策的影射。宋代士人更强调"华夷之辨",如程颐批评唐太宗"以天子之尊,下婚夷狄"。尚武精神的消长:岳飞"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反衬出宋人对唐代开拓精神的复杂心态——既向往"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功业,又警惕"边将邀功生事端"的风险。五、历史书写的政治隐喻宋祁在《新唐书·玄宗纪》结尾的"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评价,表面批判杨贵妃,实则警示宋代后宫干政现象。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在宋代史论中颇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唐朝的批评多集中于晚唐乱象,而对贞观之治等盛世仍持肯定态度。朱熹曾言:"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然制度密于唐,教化亦过之。"这种评价典型体现了宋代士人既继承又超越的辩证历史观。
这种时代批判本质是宋代文化自信的表现,正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人通过重构对唐朝的认知,实际上是在确立自身的历史定位与文化认同。
宋朝看不起所有朝代,因为只有宋朝让儒家到达了巅峰。